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皇帝内径 >

第5章

皇帝内径-第5章

小说: 皇帝内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8…

      【大意】 

     本篇讨论热病之变证,对风厥、劳风、肾风、风水、阴阳交等病因病机、治则、预后等予以讨 

论。本篇也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点。 

…  9…

                                   逆调论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 
曰:阴气少而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 
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 
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 
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 
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 
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 
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 
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 
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 
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 
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大意】 

     本篇讨论了寒热水火荣卫之气失调所致的烦、痹、肉烁、挛节、肉苛、气逆喘息等病之病机和 

证候特点。 

… 页面 20…

                                   疟论篇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 
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 
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 
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 
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 
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 
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 
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 
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 
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 
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 
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 
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 
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 
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 
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故虚实不同,邪中所异,则不得 
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 
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 
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 
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 
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 
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者。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 
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 
名曰瘅疟。 

… 页面 21…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 
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 
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原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 
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不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 
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 
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 
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 
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 
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 
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 
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 
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 
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 
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 
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 
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 
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 
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 
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 
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 
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瘅疟。 
     帝曰:善。 

      【大意】 

     本篇专论疟疾的病因、病证、病桯及治疗原则。 

… 页面 22…

                                    咳论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 
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 
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 
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 
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前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 
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 
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 
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 
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大意】 

     本篇专论咳嗽的病机、病证和治法。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点。 

… 页面 23…

                                 腹中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 
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 
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