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尼采选集 >

第155章

尼采选集-第155章

小说: 尼采选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有些状态使我们感到,世界要比我们臆想或希望的理想的世界更荒唐、更糟糕、更贫困、更易上当,这即是我们的出发点(——人们要否定,人们要消灭——)。理想向反自然、反事实、反逻辑之物的投射;作出此种判断的人的状态(——世界的〃贫困化〃是痛苦造成的结果。因为,人们虽然取之,但不予之——),这是反自然的理想。

  (基督教理想介乎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它是中间产物,时而侧重于第一种,时而侧重于第二种。)

  三种理想:A、或者是生命的强化(异教的)、或者是,B、使生命贫瘠(——患贫血症的),或者是,C、否定生命(——非自然的)。〃神性化〃的感觉:处于高度的充盈中——处于极精巧的选择中——处于对生命的蔑视和破坏中。

  〈24〉

  虚无主义不仅考察了〃徒劳无益〃,而且相信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要毁灭。因为,人们动了手,所以要毁灭……这是不合逻辑的,假如可以这样说的话。但是,虚无主义者却不相信逻辑的必要性……这是强者和坚强意志的状态。因为,对这样的人来说,叫他们停留在否定〃论断〃阶段是不行的。——否定行为,这是他们的本质决定的。论断造成的〃虚无化〃帮了用手造成的虚无化的忙。

  〈926〉

  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我断然否认这个人是卑鄙的,假如他说〃人之所欲略同〃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箴言的话;而是因为他硬要用有效的互惠性作为全部交往的基础,以致一切行动都成了我们对所受实惠的分期偿还。在这里,前提就是最低等的卑鄙。因为,在这里,我与你之间,行为的等值变成了前提;在这里,等于取消了行为的人格价值(而人格价值是根本无法偿还和抵消的——),〃互惠性〃就是卑鄙性;因为我之所为,乃是他人不得干、也不能干的,是抵消不掉的(——除了在精心安排的〃同等身份〃的范围内——)。更确切地说,人们绝不可偿还什么,因为人们乃是一次性的,而且只做一次性的事——这个基本信念包含了贵族政体之所以要同庸众划清界限的原因,因为庸众相信〃平等〃,也就是相信可偿性和〃互惠性〃。

  〈16〉

  假如我们成了〃失望者〃,那么原因不在于我们没有睁开眼睛面对生命,而是只顾去看形形色色的合意性了。我们带着轻蔑的怨恨,盯着那个所谓的〃理想〃。因为,我们之所以看不起自身,是因为不能始终压制那种荒唐的冲动,也就是人称〃理想主义〃的那个东西。姑息,强似失望者的抱怨。

  〈332〉

  〃人就应该是人〃,这句话在我们听起来就像〃树就应该是树〃那样地索然无味。

  〈882〉

  人们承认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优越的——但是,人们虽然一味向往这样的人,却不考虑他们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44〉

  人心理欺骗的顶点在于,某人按照自以为是的善、智、力、贵的偏见,认为自己就是初始和〃自在〃——。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考虑到全部的原因性,而任何善、任何智慧、任何权力则正是因此而存在的,并且从而取得价值的。简言之,不可认为最终的和等级森严的出身因素都已具备,而是当作设定的〃自在〃,甚至当成一切形成过程的原因……假如我们从经验出发,从一个人大大超过一切人性标准情况出发,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任何高等的权力本身都包含超善恶亦即超〃真〃、〃假〃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不允许考虑善本身想要达到的目标。因为,我们又一次把善当成一切程度的智——善在智中被抛弃了,就像〃真实性〃、〃正义〃、美德和其他流行估价一样。最后,一切等级的善本身就被抛弃了。因为,善已经就是以精神的近视和粗糙为前提的了,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同理,不可在较长的距离上区分真与假、利与害,这不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吗?最高善的高度权力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消除祸害〃),为什么对此讳莫如深呢?——其实,请看〃爱的上帝〃给自己的信徒提出了什么要求吧;要他们为了迁就〃善〃而毁灭人类。——事实上,也就是这位上帝在世界的真正特性面前竟然变成了最近视的、着了魔的和软弱无力的上帝,因为,最后人们要问:他的构想有多少价值!

  的确,知识和智慧本来是无价值的;善同样没有价值。因为,人们首先得有个目的,由此出发,这些特性才会得到价值,或非价值。——也许真有这样一种目的,由它出发,极端的知识就成了高度的非价值(仿佛极端的欺骗就成了提高生命的前提之一似的;同理,仿佛善会使伟大的渴望的弹簧疲软似的)……

  假如我们人的生命变成了生命的本来面目,那么迄今为止,一切〃真理〃、〃善〃、〃神圣〃、基督教的〃神性〃就都成了巨大的危险。——目前,人就处于危险之中,违背了生命的理想性,就有灭顶之灾的危险。

  〈474〉

  有人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有某种适当的关系;认为,客体乃是内观的主体,这是好心的构想。我想,它一定有过舒心的日子。我们意识到事物的标准完全取决于变成意识的职能的粗糙的功利性:意识的这种偏见怎能保证我们去说明与现实性有关的〃主体〃和〃客体〃呢!

  〈651〉

  人们无法从要求自我保存的意识中派生出细胞核最低级、最原始的活动,因为细胞核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摄取比保存的需要还要多的物质。值得注意的是,它未能以此〃保住自身〃,而是解了体……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欲望,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不要保存自我的意愿,因为,〃饥饿〃,这就是对这些复杂无比的生物的说明(——饥饿乃是欲望专门化了的和出现较晚的形式,是分工的表现,服务于君临其上的、更高的欲望)。

  〈309〉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寻找道德的产地。假如这种人论断说:〃这是不正当的〃,那么他们就是认为人们不要这样做,或改做别的事。相反,我只要还没有弄清事物的非道德性,我就寝食不安。假如我弄清了这种非道德性,那么我就又恢复了平衡。

  〈390〉

  我推导出的定理:现实人的价值远比过去一切理想的、〃合意的〃人的高得多。因为,一切与人有关的〃合意性〃都是荒唐而危险的放纵,个别种类的人想借放纵而把自身的增长和保存条件当作支配人类的法令;迄今为止,一切来源于此的、居统治地位的〃合意性〃,都贬低了人的价值、力和对未来的肯定;人的这种贫乏而片面的理想暴露无遗,即使今天也是如此,假如人愿意的话;人设定价值的能力和水平太低,以致与人的实际价值(不单是〃合意性〃)不相适应;迄今为止的理想皆是对世界和人之力的诽谤,是笼罩于现实性周围的瘴气,是把人引向虚无的巨大诱惑……

  〈477〉

  我也确定了内部世界的现象性。因为我们意识到的一切,都是东拼西凑的、简化的、模式化的、解释过的。——依我们的看法,内部〃知觉〃的实际过程,思想、感觉、渴求之间的因果统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因果统一性等都是谎言——也许是纯粹的异想天开。处理这种〃表面的、内在的世界〃所用的全部形式和审理程序,都与处理〃外部〃世界的相同。我们根本不会偶然发现〃事实〃,因为快乐和痛苦是后来派生的智力现象……

  〃原因性〃啊!我们脱口而出,就像逻辑学所做的那样,设想在思想之间有一条间接的原因纽带——这种观察得出的结果是极其肤浅的。两种思想之间,一切可能产生的欲望都会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因运动速度过快,以致我们会否认欲望的存在……

  认识论者设想的那种思维根本不会发生,因为,这全属随心所欲的虚构,其方法是突出过程中的某个因素而压低其余因素,以便于进行明白无误的人为加工……

  〃精神〃乃是某种思考之物。如有可能,〃精神应是绝对的、洁净的、纯正的〃——这种设想乃是信奉〃思维〃造成的自我观察的错误派生的第二个结果。首先,这里虚构了根本不会发生的行为即〃思维〃;其次,虚构了主体基础,在此基础上,这种思维(否则什么也不是)的任何行为都可找到自己的起源,也就是说,行为和行为者都是虚构的。

  〈543〉

  在这个本质是虚假的世界上,真实性也许是一种反自然的倾向。因为这种真实只有当它作为达到特殊的、更高级的虚假势能的手段时,才有意义。为了能够虚构一个真实的、存在的世界,首先就要造就真实的人(也包括这样的情况,即有一种人自称是〃真实的〃)。

  质朴、磊落、不自相矛盾、持之以恒、不改本色、无褶痕、无绕行、无帷幕、无形式。这种人就会按照自身的形象,设计出存在的世界,当作〃上帝〃。

  为使真实性成为可能,则人的整个范围应该十分洁净、十分小巧和十分令人瞩目。因为,这种范围无论如何是为真实性撑腰的口实。——谎言、诡计、歪曲事实肯定会招致反感……

  〈668〉

  〃意愿〃,并不是〃渴望〃、企求、要求。因为,发号施令的欲望同意愿显然不同。世上没有〃意愿〃这种东西,只有具体的意愿。因为,人们不应因状态而诱发目的——就像认识论者所做的那样。他们心目中的〃意愿〃就像〃思维〃一样难以出现,因为它纯系虚构。

  对某事发号施令,这属于意愿(——当然,这不是说,意志会得到〃履行〃)。

  力借以谋求发挥作用的、一般性的紧张状态——这不是〃意愿〃。

  〈598〉

  哲学家休养生息的情形有所不同。换句话说;譬如,他可以在虚无主义中休养生息。认为,世上本无所谓真理,这就是虚无主义的信仰。对一个认识的斗士,一个同无比丑陋的真理进行不懈斗争的斗士来说,这种信仰乃是一次尽情的全身运动,因为真理是丑陋的。

  〈704〉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怎么一下子都成了令人气愤的歪曲和假造了呢?譬如,〃人追求幸福〃——这有何真实可言呢?为了弄清什么是〃生命〃,何种追求与紧张状态才是生命,那么上述公式肯定既适用于树木、植物,也适用于动物。〃植物追求什么?〃——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可就已经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的统一性了。因为,假如我们把一个拙劣的统一性——植物摆在面前,这就等于忽略和否定了一种靠自身和半自身首创性而得到巨大增长的事实。我认为最后的和最小的〃个体〃,在〃形而上学的个体〃和原子论意义上说乃是不可理解的,我认为它们力的范围是持续推移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假如也是这般变化,它也是在追求幸福吗?——不过,一切自我延伸、同化、增殖都是同对立物的抗争;质而言之,运动乃是与痛苦相联系的现象:因为,假如这里的原动力抱有这样的希望,并且不断寻求痛苦,那么它所表达的应是另一种意愿。——为什么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彼此斗争不休呢?为了幸福吗?为了权力!……

  人,主宰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