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晃荡青春 >

第1章

晃荡青春-第1章

小说: 晃荡青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节:荐序一 少年的私密之旅         
  荐序一   
  少年的私密之旅   
  海 男   
  在编织着细雨的云南夏季,我见到了严宝暄。他有细高的身材,这正是成长中少年的特征。之后我接触到了他的眼神,像不久前我阅读他这部作品时的那种特殊感觉:敏感,有少许忧郁、迷惘的追问,荡漾着青春的波纹。他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从事教育事业,我通过他的作品已经清晰地了解他的成长背景,以及他置身于其中成长的熔炼之地他的家庭。 
    起初是一部日记体的作品,作者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印装成书,这真是一个少年私密之旅的入口和出口。在已逝的时间里,他的青春期像录相一样突然呈现在岁月的嬗递之中,他在其中按照其少年的心性私密地成长着。 
    我初读这部作品时,就感受到了一种惊讶。若干年前,我读《挪威的森林》,那是一个秋天,寒瑟中我翻拂着一部青年的青春史时,一种曾经经历过的忧伤把我深罩其中,使我感觉到了性别的冲突和纠缠。那是一种早年沉溺过的青春的记忆,也是一种铭心刻骨的青春体验。 
    此刻,我读着一个仅十八岁少年的文本,他无限敏感的心灵,犹如云南地区最潮湿飞舞的叶片,盘桓在我眼前。流畅的语词,忧郁的感慨,触摸的双手,仿佛从少年面前的微火中升起,这是让我能够尽快读完此书的诱饵之一。 
    在记录这些文字的漫长时间里,这个成长中的少年重新经历了他的青春,那是沉溺在个人青春史记中最珍贵的拷问和放荡不羁的旅程。像所有成长中的少年一样,他迷惘地探究着世界。毫无疑问,世界对他是敞开的。他摸索着,他的手指纤长,还没有碰撞过锋锐的疼痛,然而,它自始至终地摸索着世界中的变幻莫测,以及来自心灵世界中的那种冲突。这也正是一部作品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力量的地方。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他独特的心灵窗扉,面对着世界,敞开着。于是,我们由此看到云南一抹幽暗而热烈的光焰,他在光焰中晃动着身体,他要成长,他要搜寻到世界观的谜底。 
    青春,迷人的时光,也是一生中最为忧伤的旅程,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青春事件时,累积了人世间最珍贵的记忆。这部作品以其诱人而流畅的语词,真实地展现出了青春的故事准确地说,是一个十八岁少年的故事。由此,我预感到,这部作品将会遇到许多热爱青春、正在经历着青春事件的读者。我想,他们会像我一样喜欢这部作品。让我们伴随着少年的私密之旅和青春的摇摆,进入人生不可预测的美好故事中去。 
    海男,著名诗人、作家。         
第2节:荐序二 这是一本奇书(1)         
  荐序二   
  这是一本奇书   
  孙云晓   
  这是一本奇书,奇在当青春走向毁灭的时候,伴着随风飞舞的灰烬,含泪的少年在漆黑的夜里看到了太阳的升起。就像一个已经死亡的人,在坠入深渊之前的最后一刻,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生的欲望顿时汹涌澎湃。 
    这个少年名叫严宝暄,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他认定自己是个问题严重的学生。   
  熟悉这孩子的人对他既感到痛心更感到不可理解。作为生活在大城市的独生子,他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干部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大学附属小学时,他曾经荣获一般学生望尘莫及的〃小博士〃称号。 
    可是,进了中学以后,他却变成一个头发不仅挡住眼睛而且遮住鼻子的男生。如果天天在老师面前晃,那已经是他最好的表现了。拒绝学习的他厌学、旷课、夜不归宿、沉迷于网络、早恋、抽烟、喝酒…… 
    假如解释为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来临改变了一切,那是非常幼稚的判断。青春期固然有惊人的叛逆力量,但影响当代少男少女发展的其他综合因素,譬如信息化时代和教育体制等社会因素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过生理或心理变化产生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写出了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变异和回归。 
    我读这本书是深怀感激之情的,因为作者在他人生最绝望的时候,为了找回徘徊在心底的梦,以少年人特有的勇气,赤裸裸地展示了自己。可以说,这是一份极为难得的社会与青春的病理切片,如果仔细观察和探究,我们可能获得在韩寒和郭敬明等人的作品中都难以寻觅到的重大发现。 
    说得更准确一些,这本书在无意之中,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正在我们社会中流行的〃青春富贵病〃。   
  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孕育出物质富裕的一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花钱如流水不能自控好逸恶劳,喜欢张扬自我讲权利却不愿意讲责任,他们就是青春富贵病的典型患者。毫无疑问,青春富贵病是一种时代病,是一种城市病,是一种特别容易在富裕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身上容易流行的病。当然,青春富贵病在普通工人和农民的子女身上也可能出现,因为从本质上说,青春富贵病是教育病,是教育失败导致的一种病态。 
    请看书中对青春富贵病的某些描述:   
  孤独是难免的,但对于我这种年龄的人来说,该不该自己去孤独,自己去沉沦,我不知道。   
  牢笼的锁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的紧,我可以打得开,也可以走出去,但是我不想,不想那么简单就把自己敞开去迎接世界。我只是苦苦地等待,等待某个人出现,能够替我打开那把锁,把我扶出来。 
    我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游戏上,网吧成为我第二个家。我疯狂地玩着,根本不在乎除此以外的任何事情。   
  那种状态的确是疯狂的,不听任何人的劝阻,我只是追求自己的游戏效果。那叫游戏人生吗?肯定不算,真正的游戏人生,绝对不会这样的。   
  我早就没有了朋友,网上的那些不知姓名的人,却成了无话不说的伴儿。只需要烟、水和游戏就够了,我甚至可以几天不吃一顿饭,也不觉得饿。     
  白天我看不见太阳,夜晚我看不见月亮,自然界对我也是陌生的。我不知道今天星期几,也不知道今天是几号,走到了院子里,还需要来回观察,才分得清自己家的位置。   
  看到这些痴人说梦般的文字,谁能想到它出自当代高中生的笔下?最初,我也是把作者当作网瘾患者来看待的,但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他远比网瘾患者复杂。网瘾可以看作青春富贵病的一种外显形式,却无法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深刻原因。 
    青春富贵病的产生,当然离不开富裕的物质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放纵导致未成年人的生活失控并且恶性循环。最让人惊讶的是,与过去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完全不同,这些青春富贵病患者的父母大都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以为自己是非常现代的、非常民主的父母,处处赏识自己的孩子,不仅给孩子享用不尽的金钱,还给孩子几乎是无限的自由。他们与孩子像可以一起尽情玩耍的伙伴,却只是伙伴,放弃了监护人的权威与责任,不敢也不会对孩子说〃不〃,偶尔说了也决不会坚持到底。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那些自制力较弱的孩子难以长大他们缺乏意志力,更缺乏责任心,却贪恋享受,放纵自己的坏习惯使他们如陷入沼泽无法自拔,他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患上了青春富贵病。 
    对于上述分析,有些父母或许会感到委屈,因为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爱心,而且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不正是世界的潮流吗?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社会风气确实是青春富贵病的根本原因。也许,一项延续了七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2004年8月,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介绍了他的一项儿童自制力的实验:         
第3节:荐序二 这是一本奇书(2)         
  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十五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   
  这项延续了七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三至四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欧美的相关研究表明,自制力强的儿童长大后比自制力弱的儿童更有作为。 
    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样一个研究结果,应当比看到我1993年发表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还要震撼,可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注意。但是,我觉得,这更深刻地证明青春富贵病不是耸人听闻之说。 
    中国的青少年比欧美的青少年似乎更容易得网瘾,原因在于中国的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生活单调,而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又让他们失败的体验过多。那些娇生惯养而自制力薄弱的孩子,便容易落入网瘾的陷阱。青春富贵病在中国流行与这样的背景密切相关。 
    然而,青春富贵病的患者大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他们的铠甲。耐人寻味的是,就像《红楼梦》中的一号人物贾宝玉一样,他们的说辞不仅有些道理,有时还会非常尖锐深刻。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自己算是一个中国教育的牺牲品,并说这样的牺牲品很多很多,无法计数,在当代社会里似乎已变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我感觉他是一个与应试教育较劲的少年。 在他看来,学习嘛,该学一些自己想学的和有用的知识。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对他没什么用,可他也没办法躲避,只能选择不学。纯粹为应付高考,还不如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算是有点意义和追求。那种以成绩论英雄的方式让他大为恼火,正因为这个,弄得他基本没什么好日子过,真是烦死。 
    书中有一个让人难忘的情节,他和妈妈为读书的事儿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十七岁的少年一肚子火无处发泄,非要找些东西来做牺牲品。很自然地,他选择了课本。他站了起来,一本一本地把它们撕掉,然后拿起打火机点着。   
  看着地上残留的碎片,他得意忘形地大笑起来。他有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感,快活得像神仙一般。妈妈把他臭骂了一顿,可他却始终没有从那种舒畅无比的感觉中缓过神来。 事后回想,他也觉得那样做的确是过分了很多,断了自己的路,无非是和自己过不去,这样伤害自己并没有什么意思。然而,他的心里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解脱感,不仅是因为第一次敢做这样的事,也因为这成了他不想读书的一种宣告。 
    其实,心智成熟的人都会明白,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从现行教育制度中获得某些益处。就好比说,我们坐在汽车上,自然不如坐火车或飞机快捷,但汽车也比人走得快走得久呀。况且,在暂时没有办法乘坐火车或飞机的情况下,汽车是很不错的交通工具。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滞后性。如鲁迅所说,谁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世界。与青春富贵病的患者相反,大多数正常发展的青少年,他们都是在对现行教育制度的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