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隋朝大老板 >

第9章

隋朝大老板-第9章

小说: 隋朝大老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军队要永远忠于皇帝,而非人民。”——也只有这样,皇帝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来统治和奴役人民。

有人欢喜有人愁,在清洗政敌的斗争中,杨广的屠刀最先挥向了同胞兄长杨勇。在这“杀猴儆鸡”的“亲兄弟明算账”之后,众臣迅速加入到摇尾系统之中,纷纷对新皇纳上“投名状”,人民在洪水中挣扎并哭喊着向天祷告的时候,他们则一一表示新朝是多么美好。

不过,朝中众官在如此的欢欣鼓舞中,亦有大煞风景之徒,并且还是个老家伙。

薛道衡历经北齐、北周、隋王朝,闻名一时,与李德林、卢思道齐名,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诗文宗师。出身于山东名士,却又仰慕南朝诗歌的清丽,他以南朝的辞藻写出了北国的风光,形成刚健清新的风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当是时,薛道衡的文章虽不是“洛阳纸贵”,但也无出其右者。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然而,才华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有誉满天下,还有古代士人忠直耿介之性,换句话说,就是“为人迂诞”。隋文帝曾多次“诫之以迂诞”,他就是不改。

开皇年间,薛道衡被流放江南的途中,文艺青年杨广爱慕其文采,想收之麾下,于是传书于薛,让其取道扬州,遂再上奏皇帝将其留在扬州。但我们的老薛同志并未领情,甚至连回个感谢信都省了,并取道江陵而去,其实这个时候两人甚至都没见过面,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辈子他们本就是冤家。阿广兄虽然碰了个钉子;却并没有灰心,他总相信自己的诚心会打动薛老师的。只是,杨广同志的自信满满总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高估了自己的容忍,也低谷了老薛的固执。

直到杨广继承帝位,第一时间便想起了薛道衡,并升迁他为番州刺史。可是薛道衡却回了两封信——一封是辞职的,另一封信里则写着《高祖文皇帝颂》,他把所有感激的话都献给了已经死去的老皇帝了,而对眼前拼命向他示好的新皇只字未提。可以想象,杨广同志看到这篇文章之后的愤怒心情,对苏威道“薛道衡极力赞美先朝,大有《鱼藻》之意啊。”

此时杨广恨极薛道衡,却也只能隐忍不发,遂拜为司隶大夫,算是以观后效。司隶刺史房彦谦一向与薛道衡交好,其子房玄龄正是出自他的门下,此时眼看着好友如履薄冰,也只能规劝他“杜绝宾客,卑辞下气”,夹着尾巴做人,但前者的固执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苏游听闻朝中的动态,不免为老薛担忧起来,也只能想,“但愿他下辈子能投个好胎吧。”

因为大雨的侵袭,苏游最近也只能窝在家里,京城的下水道系统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脚下的三叶草毕竟不是阿迪王,雨中漫步只能流于幻想了。

雨天烦闷,先把算盘发明了出来,又开始教授小九与青荇两人背乘法口诀与珠算,看着两人废寝忘食的地学习,苏游欣慰的同时又不免想起小时候的自己,自然,最后的思念全部指向了云帆,如果没有发生这次意外,孩子应该可以进入学校学习了。

雨一直下,苏游愁眉紧锁。

古人毕竟目光短视,他们筑城只是为了几十年之用,当城外堆满了垃圾,当下水道被杂物堵满,城市不能住人以后,统治者便会再建立新的城市,而后实行全民大迁徙……所以,每次苏游走出院子看到街道上飘满垃圾的时候,心里总是莫名地惆怅,还好,住在北面高地的领导不用担心被大水淹到,——总体而言,京城里的人只是出行不方便罢了,而京城之外其他地区的人才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据说,泥石流已经吞掉了几百人的生命。

“横波,怎么有兴致出来看雨?”杨二的身上已经不是当初进城时那套粗布衣服了,看起来朝廷换了皇帝,王子也换了新装。食色,华服美食,这些才是权贵们的正常生活需要;身为皇家子弟,却非穿着粗布衣衫,新衣服上非要打上几个补丁,一双足衣非要破了补补了破三年之后又三年,却反倒落入了虚伪者的下乘境界。

“恭喜殿下,殿下这是加官进爵了。”看着一身华服的杨二,后面的跟班也比平时多了好几倍,苏游赶紧弯腰为礼。

“行了行了,快先进屋罢,这雨……看起来一时半会也停不了啊。”杨二摆了摆手,当先抬脚进了门。

“殿下怎不去京郊看看,安抚安抚各处灾民?”

“此事不妥,抗洪救灾,本是帝王之事。他人要做,则为收取民心之举,有僭越之罪。”杨二听苏游这么一问,像是看傻子似的看了他一眼,终于还是点头做了解释。

杨二如此一说,倒让苏游恍然了,难怪做慈善的人从来只是针对小众的,但凡遭遇了地震洪水等自然大灾害,如果升斗小民想亲历现场,那真是难上加难。苏游又想到了大学时代的一次地震救灾,身为志愿者一员的苏游竟然在通往灾区的路上被拦了下来,并被告知“你们把救援物资留下就可以走了,里面有我们足够多的专业人员。”

欲救却又不能,现场听到的声音是里面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员,但网络上却到处喊着缺人缺钱缺物资,更有甚者,那些满怀豪情去救灾的爱心人士竟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到处攻击,称为“添堵的人”。

——谣言就是这么来的,官方认定了他们添了乱子,这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再而是那些没爱心者因自卑而欲毁有爱者的决心,于是,那一小撮爱心人士反倒成了害虫。而这个时候,有关部门不再高呼“三不原则”——“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可往往,谣言无法止于智者,众口铄金,最可能的是积毁销骨。现实就是如此,传谣的人,尽管传着,歌舞升平的人,也还照旧。

新皇登基,照例是要大赦天下的。然后一批真正的害虫又回到了人世间,他们的犯罪之举更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真被再一次抓住,也仿佛灰太狼在每集结束时喊出那句经典的口号“我还会回来的”。所以这京城周边地区在“七二一”特大暴雨之后又遭遇了新的一轮偷盗案和抢劫案的案发高峰。

“修律令,一定要修律令。”这是杨广的愤怒,随着他的一句话,苏游的问礼之路从此宣告夭折,因为这次修律令的官员名单里包括了刘炫刘光伯同志。这位因为做假书被罢官,郁闷了十几年的老儒者,在五十多岁的年纪再次被启用了。

苏游听说这消息,也不知是喜是愁。

012杨昭炒饭

天灾之后,便是**。暴雨才刚停歇,皇帝杨广登基不过半月,汉王杨谅竟然起兵造反了。

杨谅的先头部队诈称是汉王家眷,赚入蒲津关后,他们便解下纱幂换上了屠刀,蒲津关竟然不到半个时辰就在淋漓的鲜血后归于平静,好在蒲津关镇守丘和单枪匹马逃了出来;他第一时间赶回了长安,同时也把他那急急如丧家之犬一样的情绪传染给了一向以淡定著称的京城人民。

“京城危机了,真不知道父皇能不能挺过这一关呢。”杨二在屋中转来转去,显然也是心中大乱。

“殿下一定听说过郑伯克段的典故。”苏游却一脸平静,因为他明白历史的走向。

“你是说,父皇一直故意给汉王示弱?只是为了师出有名?”杨二眼前亦是一亮,在他的心中,父亲一直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然也。只要朝中有杨公在,乱兵有何可惧的?”苏游当然也知道是杨素击败了杨谅。

“杀奸臣,清君侧!”这是杨谅的师出之名,矛头直指杨素,但刚上任的杨广与杨素显然早有默契,杨广第一时间驳回了杨素惯例中该有的辞呈。

“杨谅的叛军拆毁了黄河大桥?有分了一叛军兵出山东?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也!众卿,谁可替朕除此叛贼?”隋帝杨广听着一线战报,惊讶的容颜中又带了些喜色。

“儿臣愿替父皇分忧!”

“儿臣请战,愿替父皇一战!”

杨广看着迈步向前的二子,又喜又惑。喜的是两个儿子站出来后朝中诸人似乎也对目前的战争充满了信心,疑惑的是,杨昭的大部分家眷早就成了叛军的人质,虽然名义上作为一家人不会为难妇女儿童,可如果杨昭与杨谅发生正面冲突,后者难免没有鱼死网破之举。

长子杨昭的请战意图让杨广摸不着头脑,如果非要钻牛角尖找一理由的话,或许是作为次子上位的父亲刺激了他,他害怕这关键时刻不表现自己领兵才能的话父皇会看不起他,那样的话东宫会与之无缘,他的请战明显是弃车保帅之举。

可是次子杨暕呢?他要染指东宫吗?先不说储君之位应该排资论辈,就算选贤唯能的话,他也没什么机会啊。如果非要找点优势,也就剩下父母宠爱这一条了,可是,有什么理由让一个纨绔子弟如此执着于请战呢?

“这事现在不用考虑得太远。”杨广摇了摇头,兼容并包地采纳了两个儿子的意见。以杨昭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帅杨素及来护儿并十万大军,出潼关饮马于黄河西岸。又用杨暕之计,使江州刺史李子雄将幽州兵,从井陉向西进攻乱军。

结果也正如苏游所料,杨昭帅来护儿正面与杨谅大军对阵于汾水东面的蒿泽边,杨素则以蛙跳战术进行偷袭,最后以合围之势大败杨谅军。意外的是,主帅杨昭在胜利来临前,夜间起来亲自给受伤的士兵做蛋炒饭时遭遇敌袭,忙乱中不着盔甲而被流矢所伤,因流血过多出现休克现象,时而昏迷不醒。

时过一月,他的人格则在这昏昏沉沉的半梦半醒中,随着冒枪林箭雨为受伤士兵做蛋炒饭的勇敢与爱兵精神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无限伟岸。不过这一次,京城人民或许是被七月的大雨冲昏了头脑,他们的政治敏感性毫无例外地出现了偏差,他们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呼声以及许多自以为得计的朝臣们的慷慨激昂的奏本全部引来了杨广的无声冷笑。

自此,杨昭同志在父亲心目中的风评随着那一碗蛋炒饭荡然无存,但民意不可违,立杨昭为皇太子还是在杨广的虚与委蛇中被提上了议程。但毕竟,这事急不来,杨广还年轻,现在可以不需要太子,更不用定什么储君,显然有些事更让人着急,比如,镇压乱军的赏罚问题,比如新皇陛下的陵寝问题,等等等等。

对于乱军,杨广可谓雷厉风行,因这事受牵连的杨谅官吏和臣民竟达二十万家,将近一百万人或打或杀或流放,一时天地为之色变,悲泣之声经月不息。出人意料的是,杨广并没有杀弟弟杨谅,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奏议杨谅必须死。

封赏方面,最大的受益者非杨公家莫属;这一战之后,杨素的子侄杨万石杨仁行及杨云挺升了官晋了爵且受赏绮罗无数,此外,还有杨谅的许多姬妾。

杨素的本身,却无所得,因为收尾工作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完的,他之所以没有尽快回朝,也是因为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又立下了不赏之功;更重要的是因为主帅杨昭的问题让皇帝难堪了,这并非杨广本意,他本来只是想让儿子去镀镀金的,想不到却弄出这么一个不尴不尬的局面。如果有所选择,或许杨广更愿意儿子的音容笑貌长留人间而他的品质则可作为榜样激励臣民吧?

杨素呢,所作所为似乎偏离了领袖的意愿啊。

至于陵寝问题,倒是让苏游百思不得其解了,朝臣们每次上朝,都要山呼万岁的,而百姓们激动的时候也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