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大明-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连管家都不会出来……”他妻子倒也不是不晓事,只不过实在舍不得孩子。
钱知县点了点头:“你知道便好,若我有这样的身家。此时说不定早已六品!”
但过了半晌,他却又摇头低叹道:“丁容城,真无双国士,阳谋更胜阴谋。”
这就是丁一绑住钱知县的办法,他非常清楚钱知县最缺就是可以抱的大腿。就是人脉,就是官场的圈子。现在。他便给了钱知县这个机会!至少在任期以内。钱知县很清楚,自己是绝对不能去干涉丁一什么事的了。
丁一根本不需要掩饰,哪怕钱知县想得通,也只能吞下这饵。
正如成年的矮子想长高,又如过了壮年的秃头想长头发,这都是不论他们如何努力都实现不了的目标——匠户出身的钱知县所需要的人脉。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他不想自己的儿子长成后,和自己面临同的窘状,他就得吞下这饵。
但现时的丁一,根本就不去理会钱知县怎么想。这个饵。从钱初九第一次登门的时候,丁一就计划好的了,否则他为何去叫张懋过来呢?难道仅仅因为钱初九和张懋一样早熟好色么?
不,他让张懋过来,是他知道,有什么可以打动钱知县,最简单,最直接。
不论是否有瓦剌人出现在白沟镇的插曲,丁一都会执行这个方案。
在工场之中的丁一,现在考虑着的,是手榴弹发火的问题。
不过事情交给杜子腾和萧逸去做,丁一便叫了两个匠师,开始指点他们制作玻璃镜。
银镜反应丁一当然是知道,这在千百年后又不是很神秘的事情,中学的实验课就有的课目。问题在于:氨气、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于这个年代,去哪里找?丁一又没有随身带着一册化学大全之类的书籍!
于是他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
一张打造得极薄的锡膜,覆盖在直径三寸的泛青圆玻璃上。
然后倒上水银,水银能够与锡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了锡汞齐。
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一面泛青的镜子。
以丁一看来,不算太明亮,但对于亲手制作出它的匠师来说,已然吓得合不上嘴了。
因为它比铜镜要亮出无数倍。
那两个匠师跟马上就要羊癫疯一样,全身都颤抖起来,有一位竟不由自主地淌下泪,喃喃道:“巧夺天工啊!他娘的,我祖父老是说他跟他师父锻出过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说我等儿孙恐怕千百年都无法超过他的成就,爷爷啊,您在天之灵看一看!这比起您那把剑,又是如何!宝剑虽强,古有干将莫邪鱼肠太阿,此物前所未有!他娘的,这辈子老子算是没白活……”他胡乱地自语着,手比脚划,激动得不能自已。
另一个匠师也不比他好上多上,急急对着丁一说道:“丁公!丁公!这物当值百亩良田!不,不止……”
但对于丁某人来说,真有就不觉得有什么,这泛绿的镜子,放地摊上卖一块钱都嫌它贵,有什么好激动的?制造出玻璃也好,镜子也好,都不是丁一的目的,只是科技树上一个必经的过程。
特别是玻璃,没有它的话,温度计、针管、化学实验的玻璃试管、器皿等等,都要找东西替代,会让本来就爬得很艰难的科技树,更加困苦了;镜子,不过是个附带的产物。至于卖钱谋利,当然可以,但丁一并不打算现在就推出市场。
“赏赐的银子,下午就会发到你们手上。”丁一微笑着对那两个匠师说道。
但这年代的人相对来说,在衣食无忧又得到应有的尊重的环境下,品德还是很善良的,他们虽然激动,但听着丁一的话,连连摆手:“不、不!此是丁公天纵之才,方才制出这巧夺天工的物件,小人安敢要丁公的赏赐?万万不可!”在他们看来,这是天大的富贵,实在是不敢贪心的。
丁一真不把这偏绿的镜子当回事,笑着对他们说道:“此物是你我三人所制,日后若有盈利,大家都有分润,若赚到一百两银子,你们两位便各有半两银子的分润,不必辞了,再辞的话,那是两位看不起丁某人。”两位匠师只好再三磕头拜谢。
“只是此物暂时不能在市井流通,所以先予你们每人赏银五十两,两位谅我。”丁一却又这么冲着两个匠师说道。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的产业之前,连皇家镖局那样稳赚不赔的生意都让出去了,何况于玻璃?当然,丁一倒是想弄几个镜子去做人情,物以稀为贵,这倒是一个送礼的好东西。
那两个匠师都被幸福砸昏,又有赏赐又有分润,当场对丁一表态,完全听丁一安排。
丁如晋再一次抄袭了千百年后平板电脑皮套的设计:“不要弄什么象牙手柄,就按我画的这张图,对,一个把这镜子包夹起来的皮套,打开之后可以架成一个三角形。”与丁一相处久了,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发表自己见解的匠师,就开始抱怨:这样做的话,匠人的技艺完全得不到体现。丁一摸着自己短短的胡须,他不得不承认匠师讲得有道理,“你们可以给这镜子加一个银质的底部和边框,不要太大,然后在上面雕花镶嵌什么的,随便你们。”
在离开房间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对那匠师吩咐道:“做三件出来,其中一件在背后的银质背壳刻上两行字‘偶得奇巧馈友’,这几天就要。不平的成品全部砸碎。”萧逸会来回收砸碎的破片拿去回炉,而拿到玻璃的重量和碎末的重量都会有记录,如果有人想在其中动手脚,除非整个链条都出问题,否则就算柳依依,也不可能这里拿走一片玻璃。
玻璃粉末和铜丝的发火,依旧没有试验成功,一次半次的有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在实验阶段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发火率,那么去到实战,掷弹兵起到的便只是用着铁块砸人的效果。水银温度计的制作倒是颇有成效,尽量水银的沸点是三百五十七度,尽管制作之中装载水银的毛细玻璃管多次破裂,但当制作出足够粗厚的毛细玻璃管之后,六百度的水银温度计还是终于制作成功。
钱知县写信请来的几个看火师傅,却真是能人。
丁一看着硕大粗厚的水银温度计上水银柱的变化,不得不叹服。
虽然这些看火师傅说不出多少度,但看着火焰色调、形状等等变化,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出此时火焰温度高低。基本二百八十度到六百度之间,每人试了十多次,无一出错。这比起刘铁花钱请来那些十次会出错一两次的看火师傅,要高明上许多倍。
“开始炼钢。不要怕失败。”丁一在这些看火师傅离开之后,便对杜子腾吩咐道。
后者应下之后,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丁一看着,笑道:“只管说就是。”
杜子腾咬了咬牙,想了半晌终于还是开口:“先生,要做火枪的话,只要有熟铁便好了,何必炼出钢来?”
ps:还欠三章,我记着,昨天码到现在还没合眼,容我睡一会,醒来接着码吧,今天最少还债一章。
列位月票捉紧砸来吧,双倍啊,有拖无欠!
第十一章江山万里烟(一)
炼钢,至少对于杜子腾来说,感觉就是很玄乎的东西,华夏不是古代没有钢,甚至有花纹钢,但都是通过反复锤打折叠来实现的,依靠冶炼来取得钢,杜子腾再崇拜丁一,也觉得有点玄。
所以他试图说服丁一:“先生,弟子在卫所时,看那些匠户里有会制作火枪的,也只是用熟铁皮卷起锤打……”他说得完全没有错,事实上,原本的历史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依然都是用熟铁在做枪管。
丁一听着很高兴,这是求知的精神啊,而不是盲从:“若是火枪击发时,没有浓烟;若是火枪跟弩弓一样,安置了机械瞄准,你想想将会如何?”要做出击发式的撞针步枪,单是一个弹壳的公差问题,就不是丁一此时能解决的。
公差的控制工艺无法达到,那么就会出现弹壳太大,上不了膛;弹壳太小,无法固定、气密性出问题、炸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人类的枪械发展史上,向来都是子弹决定枪械的,就是能做出什么样的子弹,而决定用什么枪械来发射它。
所以在无法实现弹壳的公差控制之前,击发式枪械是不要想了。
但底凹弹——因为弹头的底部凹陷,在火药爆炸之后,弹头膨胀,贴紧膛线保证了气密性——却是丁一现在完全可以实现的东西,而他并不打算继续使用黑火药。
当手下只有不到百人,而且有王振这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做后台,丁一才可能对黑火药进行工序复杂的打磨、抛光等等的加工,如果人员基数增大,而且于谦绝对不可能象王振一样给他支持的现在,丁一是不可能再和先前那样去精制黑火药了。
如果三年里不能研制出硝化甘油的话。丁一觉得那么爬科技树,根本就是一件无意义的事。不,他不打算用三年,他打算在这一年,景泰元年就要把这个东西搞出来。丁一的前世可不是宅男、白领、商人、程序员之类的角色。
军人,就是他的职业,军事爱好者是他的爱好。
硝化甘油基本构成,说起来也不过就是硝酸、硫酸、甘油、纯碱。
他对杜子腾说:“钢制枪管,我们很快就会用到它。”
杜子腾没有再说什么,深深长揖。起身便去按丁一吩咐办事,这也就是丁一最为欣赏他的地方:不明白敢于发问,当得到答复之后,不论他是否认同,都会尽力去执行丁一给予他的命令。
丁一对于得到硝酸甘油火药。也就是黄色火药的把握,绝对不是出于意淫或是臆想。
要得到甘油是很简单的事。通过油脂的水解或皂化反应就能够得到甘油。对于坐拥上万亩地盘的丁容城来说。弄些油脂或弄很多油脂,会有什么问题吗?余下的,就是试验如何水解或皂化了;
其实现在丁一无法马上得到硝酸甘油的原因,是纯碱和硫酸。
或者说:硫酸。
丁一在特种部队时,出任务去毒枭的地盘当卧底,掩护身份就是军火专家。土法制作纯碱他是亲手弄过的,侯氏制碱法他也是门清,这玩意不会敢去充军火专家?毒枭可不信什么学历证书之类的玩意。
纯碱只要有硫酸和食盐,就能弄出硫酸钠。再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得硫化钠,最后用硫化钠与石灰石反应得到碳酸钠,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虽说这样的工艺制作过程里,高温和硫酸会对设备产生的损害,还会生成许多臭气。
但毕竟这年代还没有环保法规是不?也还没有工业排污的规定,是用这法子,还是想办法搞出氨气来减轻危害,一切就全看丁某人的良心了。
至于硝酸,硝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硝酸挥发性强就会蒸发出来,将硝酸蒸气导出重新溶解在水溶液中即可得到硝酸。如果没有玻璃器皿的话,无法观察反应过程,也许难度会大到不可操作,但在玻璃烧制出来之后,就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当然会有危险,但在这年代,弄上一些死囚来干这种事,倒不见得对于丁容城来讲,难度能有多高。
所以问题的根本,就是硫酸。
丁一头痛地揉着太阳穴,其实他试验过要用硫磺来取得硫酸的。
单纯列分子式配平,是没有问题,实际操作就算了吧,至少丁某人没成功过。
但丁一知道,硫酸在华夏古代并不是没有,这个年代称为“绿矾油”,也就是以绿矾为原料,放入蒸馏器皿中锻烧,在这个过程中,绿矾释放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三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