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 >

第33章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第33章

小说: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眼、漏尽,又谓之三明。”

四、遇原文过于简短或语意不足或转弯抹角太多,就在译文中用括号补
充、说明。如《赏誉》第54 条原文为:“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
之岩岩,卞望之之峰距。”即使照译,读者亦不易明白。于是便在括号内介
绍一下背景并补充了两句,译文是:“(孔坦做侍中,劝成帝不要向王导夫
人行礼)。丞相王导听后说:“(只怪我太窝囊了,)如果象刁玄亮明察秋
毫,锋芒毕露,戴若思的高峻无比,卞望之峰崿耸立,无人敢近。(谁敢这
样呢!)”

五、遇书中人物谈话时引用书本上的语言,译文就在引用语句之下,用
括号注明引自何书。这样做,是为了了解当时的人最熟悉、最喜欢引用哪些
书本。

六、原书对人物称呼,至为复杂。有的称其官位,有的称其别字,有的
称其小名或排行,种种不一。译文基本上一律直呼莫名。也有用其宫位的,
甚至还指出其亲属关系,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条文内容。

七、读了译文仍然难懂书中含义的地方,就在译文之后用括号写出“意
思是。。”。如《任诞》第51 条译文为:“王孝伯问王大:阮籍比司马相如
怎么样?王大说:阮籍胸中藏有不平之气,所以需要酒来浇灌。”(意思是:
除了饮酒外,这两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又如:《品藻》第33 条译文为:“有
人问殷浩:当代王公大人把你比作裴遐,你认为怎样?殷说:“本来用卓识
接通暗处。”(意思是:我可以开导他裴遐。)

八、遇原书中意义难明而注家又未作解释,或解释并不理想处,译者只
得以己意为之说。如《文学》第22 条原文“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轻诋》第20 条之“虺瓦”、《方正》第47 条之“社许”,等等,又如《言


语》第99 条原文“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这是张
天锡答王中郎的话,讲的全是《易》理。屯、蹇、否、剥皆卦名。在谈玄盛
行之际,原本是极普通的道理,而历来注家都无说。译者却不得不以已意诠
释了。

九、从汉末至六朝,读书人之间有一种好品题、标榜的风气。用一两个
字(顶多四字)概括其人。这一两个字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笼统、模
糊的,而非明确无误的。在当时,说的人是经过观察、思考才说出口的。听
的人也是经过观察、思考之后,或首肯其言,或不以为然的。后世读者却只
能心领其意,不可言诠。原书关于这方面的纪载,比比皆是。但要译成现代
汉语,却难上加难。在非译不可的情况下,只好用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的办
法来对付。

十、原书作于骈体文盛行的时期,书中时有骈语。译者尽可能地译成排
比句。但仍以忠于原文内容为主。至书中方言、习用语则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处理。


德行第一

本书三十六类,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列在最前面。这显然
是与儒家所谓“孔门四科”有关;同时,也受了作者撰书时学术气氛的
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于反映作为当时历史特征的清谈,并为
清谈名士写照,所以于清谈之所由起,在开宗明义时郑重标榜。本书所
举德行,与儒家之以孝弟为本,是有距离的。



陈仲举的言谈,被读书人看作准则,一举一动都被社会上当作典范。每
登车勒马,大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他做豫章太守,刚赴任,就问徐孺子住在什么地方,想先去看他。手下
主簿说:“大家都希望您先进官署。”陈说:“当年周武王为了向商容表示
敬意,来不及坐暖席子(就去拜访)。我礼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的?”



周子居常说:“我只要几个月不见黄叔度,那么一切庸俗鄙陋的念头,
就已重新萌现了。”



郭林宗到汝南,走访袁奉高,车也不停,马也不卸,到黄叔度处,却逗
留一整天,住了一宿又一宿。别人问他这其中的原故,郭林宗说:“叔度这
人,就象汪洋万顷的水潭,澄不清,搅不浑,器量又大又深,难得测量啊!”



李元礼风度、品格,既高雅,又严肃,自己非常看重这一点。常把维护
天下的名教,当作自己的责任,知识界后进能够跨进他的门槛的,都认为是
“登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与钟皓,说:“荀君卓越的识见,难以企及,钟君
高尚的品德,可为师表。”



做过太丘长的陈皓,去拜会做过朗陵侯相的荀淑。因家贫没有仆从,就
叫大儿子陈纪(元方)驾车,小儿子陈谌(季方)拿着手杖跟随在后。孙子
陈群(长文)还小,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命儿子荀靖(叔慈)到门口
接待,荀爽(慈明)酌酒待客其余“六龙”(按:荀淑有八个儿子,当时的


人称为“八龙”)往来送菜送饭。孙子荀彧(文若)年纪也小,坐在祖父膝
上。当时大史上奏朝廷说:“有德星聚会,真人东行。”



有客问陈季方:“令尊太丘君有什么功和德,居然享有天下大名?”季
方说:“家父好比桂树生长在泰山山谷中,上面有几万丈高的山,下面有深
不可测的渊,上受雨露的沾溉,下得到泉水的滋润。在这个时候,桂树哪能
知道泰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呢?所以不知他老人家究竟是有功德还是无功
德。”



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才学出众,与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谈到各人的父亲
功德如何,彼此争执不能分出高低,就去问祖父太丘君,太丘说:“元方有
这样的弟弟,做哥哥不容易啊。季方有这样的哥哥,也难做弟弟啊。”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友人疾病,恰好遇到外寇来攻打郡城,友人对他说:
“我眼看活不成了,你快走吧。”巨伯说:“我老远地来看望你,你却催我
走,抛弃道义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外寇既已来到,
对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走空了。你是什么男子,竟敢单独留下?”
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丢开他不管,宁可用我的死换他一条命。”外
寇听了,议论说:“我们这些不义之人,今天侵犯有道之邦(真是不应该啊)。”
于是收兵回去。整个郡城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非常严格,虽然在自家庭院里,也和在朝廷上行礼一样庄
严肃穆,陈元方两兄弟却分外温柔友爱,门庭内循规蹈矩,呈现一派吉祥气
氛。

十一

管宁、华歆共在菜园中锄土,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
把金子看作瓦石一样,华歆拿在手里,端详一会,然后抛弃。

又,两人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见有人乘着漂亮的车辆从门前经过,管
宁照旧读下去,华歆却搁下书本出去观看。于是,管宁把座席割断,分开来
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十二

王朗每每推重华歆的见识、气度,华歆在腊八节那天,曾集合子侄们举


行家宴,王朗也学他这样做。有人向张华谈到这件事,张说:“王朗学华歆,
总是从表面上去学,所以两人距离更远。”

十三

华歆、王朗同乘一条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说:“船还宽敞,为什么不答应他呢?”后来强盗追上来了,王朗想抛
开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犹豫不决,正是考虑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今,
既然同意他上了船,在紧急关头,难道可以抛开他吗?”于是携带帮助如初。
(这件事传开后)世人就根据它来评定华、王两人的优劣。

十四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小心。家园中有季树一株,所结果实格外
甜美,后母命令他守护。忽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

王祥曾睡在另外一张床上,后母悄悄地前去砍杀他。适值王祥起身外出,
刀子仅仅砍破了被褥。回到房里,知道后母把他恨得要命,就跪在后母面前
请求处死。后母于是受到了感动,醒悟过来,从此把王祥当作亲生儿子一样
痛爱。

十五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嗣宗为人极谨慎,每次和他谈话,他的话都悠然玄
妙,从来不曾讲别人的好坏。

十六

王戎说:“我与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来未曾见他有喜怒之色。”

十七

王戎与和峤同时遭遇父母丧亡,两人都以孝闻名。王戎骨瘦如柴,躺在
床上,和峤悲哀哭泣,完全尽到礼数。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时常去看望
王、和吗?听说和峤悲哀过度,使人耽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全,
但还没有损伤元气;王戎虽不守礼制,却哀毁已极,仅剩下一把骨头。臣认
为和峤的孝,不至于影响生命,可说是‘生孝’;王戎的孝,有死亡的可能,
可说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耽忧,应为王戎耽忧才是。”

十八

梁王、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既富且贵,闻名于当时。中书令裴楷每
年都向两位王爷请求赐给租钱数百万,用来救济贫苦亲戚。有人讥讽他说:
“为什么乞讨别人的财物来施行恩惠?”裴楷说:“把富人多余的移来补救


穷人的不足,这是天公的道理。”

十九

王戎说:“(我家)太保(按:指王祥)处在正始年间,不列入擅长清
谈的一流人物。可是,每次与他言谈,都清远有理致,岂非因他德高而掩盖
了善于清谈的吗?”

二十

王安丰(戎)居丧,至性超过常人(袁毁已极)。裴令公前往吊唁,说:
“如果恸哭果然能够损伤人的话,那么浚冲(戎字浚冲)免不了要受到别人
说他毁灭天性的讥嘲。”

二十一

王戎父亲名浑,很有名望,官做到凉州刺史,死在任上。辖境内所有部
属,想念他生前的恩德,相率致送赙仪共达数百万钱。戎一概不接受。

二十二

刘道真曾因罪判刑,罚作苦役。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把他赎出,不
久,又委任他做从事中郎。当时把这件事传为美谈。

二十三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把任性、放诞不羁当作通脱、达观,甚至有
时赤身露体。乐广笑着说:“名教中自有可乐的,何必这样子做呢?”

二十四

郗鉴遭逢永嘉之乱,飘泊乡里,穷得没饭吃。同乡人尊敬他是有名望的
人,轮流请他吃饭。他常常携带侄儿郗迈和外甥周翼两个小孩同去吃食。乡
人说:“大家各自都困在饥荒中,因为您为人好,所以才想共同设法周济,
恐怕无力照顾孩子的生活。”郗公于是只身就食。吃完饭,口里总衔着饭团
回来,吐给两个小孩吃。后来三人就这样撑着熬过来,一同渡江南下。郗公
死时,周翼正做剡县令,闻讣辞宫,在灵床前守孝,还不穿丧服内心悼念三
年。

二十五

顾荣在洛阳,曾应友人之请去作客,席上发觉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很
想尝一尝烤肉味的神态,因而自己停止吃,把自己一份送给他。同席的人都
讥笑他这样做。顾荣说:“哪有成天接触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是什么滋味的?”


后来遭逢战乱,顾荣渡江回东吴,路上每遇危急,常有一人在身边保护。一
问缘由,才知是接受烤肉的人。

二十六

光禄大夫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