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 >

第34章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第34章

小说: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遭逢战乱,顾荣渡江回东吴,路上每遇危急,常有一人在身边保护。一
问缘由,才知是接受烤肉的人。

二十六

光禄大夫祖讷,父亲早死,小时候家境贫寒,性情最孝顺,平日都是自
己烧火煮饭,供养母亲。平北将军王乂听说他有好名声,把两个婢女送给他,
并委任他为中郎。有人开玩笑说:“男奴比女婢价高一倍。”(意思是说,
你的身价仅仅值两个婢女而已。)祖讷回答说;“百里奚未必低予五张羊牯
皮啊!”

二十七

周镇免去临川郡守官职,回到建康。船停泊在青溪渚,尚未上岸。王丞
相前来看望他。时值夏季,忽然降下暴雨,船很狭小,而且漏雨漏得厉害,
简直没有坐的地方。王丞相说:“即使胡威那样的清官,怎么会超过这样子
的!”立即启用周镇做吴兴郡守。

二十八

邓攸最初避难南下,在路上抛弃了亲生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既已
过了长江,买得一名侍妾,很宠爱。经过一年,问起侍妾来历,说是北方人,
遭乱与家人失散,还记得父母姓名,竟然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向来有德性,
言语行动从来没有污点。听说此事,悲痛之余,引为终身大恨。于是不再买
妾。

二十九

王长豫为人恭谨,对父母尤其孝顺。丞相见到他就高兴,见到长豫的弟
弟敬豫就生气,长豫每次与丞相谈话,时常提到小心严密,不可疏忽。丞相
回官府,他没一次不送上车。又常与母亲曹夫人一起收拾箱箧。他死后,丞
相回官府,上车后一直哭到府门前。曹夫人把箱箧贴封,不忍打开。

三十

常侍桓彝听人议论法深和尚,便说:“深公成名很早,加以一些前辈都
称赞他,又与我的先人是至交,不应该随便说他。”

三十一

庾亮的坐骑中有叫“的卢”的,有人劝他卖掉。他说:“卖去,必然就
有人买,即是害了那买主,难道可因为对自己不利就嫁祸别人?古时候孙叔
敖杀掉两头蛇,以免后来的人再见到,历来传为美谈。学习孙叔敖这样做,


不是也可称作通达吗?”

三十二

辞去光禄大夫不做的阮裕,退居剡山,曾有一辆很好的车子。凡是来借
车的,无一不给。有一个人为了葬母亲,想向他借车却又不敢启齿。后来阮
裕知道了,叹气说:“我有车子却使别人不敢借,要这车子干什么!”于是
就把车子烧了。

三十三

谢奕做剡县令,有一老翁犯法,谢奕用烈性酒处罚他,一直喝得大醉尚
未停止。这时,谢安才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坐在哥哥膝前,劝谢奕说:“阿
哥,这老翁可怜,怎么能这样做!”奕于是和颜悦色地对弟弟说:“阿奴,
想要放走他吗?”于是立即打发老翁出去了。

三十四

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裒,常称赞他说:“褚季野虽不说话,但是四时之
气无不具备。”(意思是说:他虽不说话,却事事心中有数。)

三十五

丹阳尹刘真长在任上病得厉害,临终的时候,听到楼阁下祈祷鬼神,乐
鼓声响个不停,便很严肃地说:“不要胡乱祭祀!”外面有人来请求宰杀拉
车的牛作祭神用,他说:“孔子说我已祈祷过很久了,不必再麻烦了。”

三十六

谢安夫人亲自教导儿子,并问谢安道:“怎么从来不见你教导儿子?”
谢安回答说:“我时常都在亲自教导儿子。”(意思是说:我日常行事,做
儿子的都亲眼看见。这便是以身教子。)

三十七

晋简文帝做抚军时,所坐的榻上尽是飞尘,却不让人打扫,以观看老鼠
在尘上的脚印,作为乐趣。有个参军见老鼠白天跑来跑去,使用手版把它打
死。抚军很不高兴。底下的人提出要处罚这个参军,他在报告上批道:“鼠
彼害,尚且教人难过,今又因老鼠损伤人。不可以这样做吧?”

三十八

范宣八岁时,在后园从菜土中挑出青菜,不小心把手弄伤了,大声哭叫。
别人问他:“痛得厉害吗?”他回答说:“我不是因为痛,而是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罢了。”

范宣家贫,为人廉洁,韩康伯做豫章太守,派遣人送绢百匹,不接受,
减去一半,又不接受。最后减至一匹,仍然不接受。后来,韩与范同坐一辆
车上,韩便在车上扯两丈绢交给范,说:“大丈夫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穿
吗?”范宣只好笑着接受了。

三十九

王子敬病得很厉害,道士作表上奏天上官曹,照例应该写上生平有何过
失。因此问子敬:“从前有什么异同得失?”子敬说:“不觉得有什么馀事,
记忆中唯有与郗家离婚(一事耿耿于怀)。”

四十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到任时值水涝歉收,每餐五碗菜,别无佳肴。饭粒
掉在餐桌上,总要捡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
朴素。他常常对子弟说:“不要因为我出任大州,就把向来的意愿(和操守)
置之不顾。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啊!安贫(乐道),是读书人
的本分。怎么能够爬上了高枝就忘记了根本?你们须时时记住这个道理。”

四十一

起初,桓玄、杨广都向荆州刺史殷仲堪建议:应当把殷觊的南蛮校尉夺
过来,用以巩固自己的势力。殷觊心里也明白他们早有此意。因此,趁服五
石散后在外面步行,顺便突然地走进一般平民住宅,便不再回到官署。事先
内外无人知道,看他的神态安闲自在,颇有点象楚令尹子文免官后毫无愠色。
当时的人都称赏他这种萧然物外的态度。

四十二

王偷做江州刺史,(刚到任)被殷仲堪、桓玄用兵驱逐。逃奔到南昌,
生死不明。他的儿子王绥在建康,忧愁悲戚,形之于面貌,饮食也大为减少。
当时的人称王绥为“试守孝子”。

四十三

桓玄打垮了殷仲堪,取得荆州后,逮捕殷的将佐十余人。咨议罗企生也
在其中。桓玄向来待企生优厚,将要处决一些被捕人之前,派人对罗说:“若
向我认罪,我可以将你释放。”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属吏,如今殷
荆州逃亡在外,生死未知我有何页目向桓公认罪!”既已出市押赴刑场,桓
玄又派人问罗企生:“还想要说什么话?”他答道:“当年晋文王杀了嵇康,
但是嵇康儿子嵇绍却成了晋朝的忠臣。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供养老母。”
桓玄照他的请求做了。先是桓玄曾经赠送企生母亲胡夫人一领羊裘,胡夫人
在南昌听到企生遇害的消息,即日把羊裘烧了。


四十四

王恭从会稽回到建康,王佛大来看他,见他坐在长六尺的竹席上,因而
对他说:“你从东方来,本来应该有这些东西。可以送我一件。”王恭没有
说话,等佛大去后,就把自己所坐的竹席派人送给佛大。既而就再没有多馀
的席子了,只得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非常惊奇,对他说:“我
本来以为你有好几件,所以向你乞求罢了。”王恭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
解我,我为人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

四十五

吴郡陈遗,侍亲极孝。他的母亲喜欢吃饭锅巴,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
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国家时给母亲吃。后因孙恩起义,
攻打吴郡,太守袁山松即日便出兵作战。陈遗已经收集到的饭锅巴有几口袋,
来不及回家,就带着它随军出发。在沪渎(今上海)打了败仗,兵士溃散,
逃往山林池沼中,大都多半饿死了,唯独陈遗因为随身携带锅巴,留下一条
活命。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虔诚的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四十六

孔安国在孝武帝时做侍中,常蒙受孝武帝接待。孝武帝去世后,孔安国
做太常,身体素来瘦弱,穿着一身孝服,成天流着眼泪鼻涕,见到他的人,
认为这是“真孝子”。

四十七

吴道助、附子兄弟二人,住在丹阳郡官署后街。恰遭母亲童夫人去世,
兄弟早晚哭泣。遇到周忌,或有宾客来吊唁时,又哭又跳,悲哀已极。路上
行人,无不感动落泪。其时,韩康伯做丹阳太守,韩母殷夫人住在郡署,每
逢听到两吴哭声,心里总是难过,对康伯说:“你将来如果做了选举官,应
当好好照顾这两个人。”康伯对两吴也有所了解,后来果真当了吏部尚书,
大吴因悲伤过度(健康受到损害),小吴却做了达官贵人。


言语第二

言语,一般指口才而言。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善于说话。善于说
话与思想敏捷、随机应变是分不开的。魏晋时期说话艺术已臻于纯熟阶
段。本书各门都有所反映,不限于在这里所记述的。



边文礼去见袁奉高,举止有些失常。奉高说:“古时候尧皇帝聘请许由,
许由脸上不露羞愧之色。先生您为什么颠倒衣裳呢?”文礼答道:“阁下新
到任,尚未表现帝尧之德,所以在下颠倒衣裳了。”



徐孺子九岁时,曾在月光下游戏。有人向他说:“假如叫月亮中没有东
西,应当会更加明亮吗?”徐孺子说:“不然。比如人的眼中有瞳仁,没有
它,就必定看不明白。”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很有名气,担任司隶校尉。
凡登门造访的,都是一些有才华、有名望的人,以及和他是中表之亲的人,
门房才通报。孔文举到了那里,对门房说:“我与李府君有亲戚之谊。”既
已通报进去,上前坐下来时,李膺问他:“你与我是什么亲戚?”孔文举回
答说:“往年我家先人孔仲尼,与李家前辈伯阳父(即老子李耳),有师资
之尊,因此我跟您互为师友,累世是通家友好。”李膺和在坐客人听了这话,
没有谁不惊奇的。接着,太中大夫陈韪进来。别人把孔文举刚才讲的话转告
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很好。”孔文举听了,说:“想
您小时候,必然聪明伶俐。”陈韪顿时感到手足失措。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父亲午睡时,小儿子在床边
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行礼跪拜?”小的回答说:“偷吃,
哪里能够行礼?”



孔融被捕,里里外外都很恐惧。当时孔融的大儿子才九岁,小的八岁。
两兄弟正在琢钉游戏,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孔融对前来收捕的人说:“希
望罪只在我,两个小孩可以保全吗?”他的儿子慢慢地对父亲说:“你老人
家难道看见被捣毁的鸟窝下,还会留下完整的蛋吗?”果然不久抓他儿子的
人就来了。




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剃了光头,罚做苦役。有客人问陈的大儿子元方:“太
守为人怎样?”元方说:“高明的长官。”又问:“足下家君为人怎样?”
说:“是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有句话称:‘两人同心,其利
断金。’又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哪有高明时长官而加刑于忠臣孝
子的道理啊?”元方说:“你的话是多么的错误呀!我不想回答。”客人说:
“你是因为背驼假装鞠躬有礼,实是无法回答我的话。”元方说:“古时候
殷高宗流放孝子孝己,周朝尹吉甫流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流放孝子符起。殷
高宗等三位,都是高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