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柏杨曰(二) >

第25章

柏杨曰(二)-第25章

小说: 柏杨曰(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醒虢芗啵ㄖ辛炀┩蹂洹⑹锥级朗玖睿ㄗ笪澜┩醵取⒏呒囤蜒伲ㄊ讨校┩踬⑼醣颍约巴跣占沂舳嗳耍刻烨逶纾焦磐獾群蚪底铩9裨褐葱谐ぃㄆ蜕洌┲芸ㄒ魕「倚」)进宫,王导向他呼救:「伯仁(周凯别名),一家大小,一百余口老幼男女的性命,交到你手!」周凯连一眼都不看,一直进宫;晋见司马睿后,竭力保证王导忠诚,营救保护,十分恳切,司马睿听信。周凯喜爱饮酒,于是,喝了个酩酊大醉,才拜辞出宫。王导仍在宫门,再度求他救命;周凯不但不理,反而对他的左右侍从们说:「今年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斗大的黄金印,挂在手肘后头!」回到家里,又上书竭力说明王导无罪,言辞恳切。但王导并不知内情,对周凯痛恨入骨。王敦攻占首都后,从容问王导说:「周凯拥有很高声望,请他们当宰相级官员(三司),应该可以胜任。」王导不回答。王敦又问:「如果不给他们宰相级官位(三司),难道只能当国务院总理(令)或执行长(仆)?」

  王导又不回答。王敦说:「如果不这样,只有诛杀。」王导仍不回答。王敦遂下令斩周凯。

  对人有再造之恩,固不可以表功需索,但也不可以羞辱戏弄。如果说恐怕刘隗、刁协之辈,得到消息,从中破坏,则血淋淋的诟骂,并不必要。假如王导发现面临绝境,全家男女老幼一百余口,同时服毒自尽,岂不违反周本意?


  王允之呕吐故事

  王敦的堂侄王允之,十岁左右,王敦爱他聪明机警,总是带在身边。王敦常常彻夜欢宴。有一天,王敦又在深夜饮酒,王允之不胜酒力,先到帐中睡觉。王敦跟智囊钱凤,在灯下磋商叛变事宜,王允之完全听见,立刻警觉到大祸临头,就在床上呕吐狼藉,衣服上、脸上,全污秽不堪。钱凤告辞后,王敦忽然想起帐中有人,急举灯来看,发现王允之呕吐得满床都是,深信确实大醉,不再起疑。

  正巧,王允之的老爹王舒,升任司法部长(廷尉),王允之要求看望老爹,王敦送他回京(首都建康),王允之遂把王敦、钱凤的阴谋,告诉王舒。王舒和王导共同奏报皇帝司马绍,暗中戒备。

  王允之小子这桩传奇的遭遇,在历史上留下佳话。然而,我们怀疑它的真实性,一个十岁左右的顽皮娃儿,不过小学四年级程度,即令他再聪明伶俐,也不可能了解两个大人的谋反谈话。因为任何谋反言辞,都不会出现赤裸裸的谋反字汇,出现的全是义愤填膺的控诉,王允之小子如何判断分辨?即令可以判断分辨,他又怎么会想到危险?王敦如果当了皇帝,王允之就是亲王,他如果想不到他的前途如锦,也就想不到亲爱的叔父大人会杀他灭口?这不是一个十岁乳臭未干的孩子所能了解的层面。

  即令王允之小子聪明早熟,他又怎么能够呕吐得出来?而又呕吐得那么多?

  多到衣服上脸上,一团肮脏。王敦和钱凤秘密磋商的声音,小子都听得很清楚,而呕吐的声音,王钱二位,岂没有发觉?何至后来才恍然惊悟。最可疑的是,皇帝司马绍在听到王导等的报告后,才暗中戒备。好像是如果没有小子通风报信,就没有戒备似的。难道司马绍从不知道王敦的危险性?事实上就在不久之前,他还任命郗监当兖州州长(刺史),目的就是对付王敦。

  我们觉得根本没有王允之小子呕吐这一回事,从头到尾是一场骗局。王导和王舒在小子回京(首都建康)之后,教导小家伙一番说词,用来向皇家展示忠心。

  王敦如果成功,他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件事就不会再提,反正奏报是秘密性质,了无痕迹可寻。而王敦万一失败,先布一个棋子安置在要害之处,不但可以免祸,还可以嚷嚷得天下皆知,忠肝义胆,照耀千秋。说来说去,官场上混世政客的小动作、小布局而已。


  和稀泥

  陶侃、温峤起兵讨伐苏峻时,号召各地方政府各军区(征镇),各率军入援京师(首都建康)。湘州(湖南省)州长(刺史)益阳侯卞敦,却按兵不动,而又不供应勤王军给养,仅只派一位大营指挥官(督护),率数百人随从大军行动而已。政府和民间,对卞敦这种表现,大为惊骇叹息。等到苏峻之乱平定,陶侃弹劾卞敦阻挠军事行动,观望胜败,不赴国难,请用囚车押解京师(首都建康),交付司法部(廷尉)审判。王导却认为大乱之后,对有罪的人,应宽大处理,遂调卞敦当安南将军、广州(广东省及广西省)州长(刺史)。卞敦宣称有病,不去到任。于是召回中央,当特级国务官(光禄大夫),兼宫廷供应部长(少府)。

  卞敦忧愁羞愧,逝世;政府恢复他原来的官位,追加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

  司马光曰:「卞敦位居封疆大吏,兵力和粮秣,都十分充足,可是面对国家覆亡,却端坐在一旁,观看成败。人臣的罪恶,没有比此更为严重。结果既不能明确公正的用刑罚制裁,反而更赐给他高官贵爵荣耀,作为回报。晋帝国政府纲纪混乱,可想而知。负这个责任的,岂不是王导!」

  中国官场文化中,王导先生属于和稀泥型。这一型官员,谈起话来满腹经纶,头头是道;而且除了贪赃卖法外,其他严重的缺点不多。最大的特征是喜爱「与人为善」,像一个云游四方、乞讨为生的托钵和尚,广结善缘,当赞扬别人对自己有利时,一定赞扬别人,当帮助别人对自己有利时,一定帮助别人。唯一的目的是希望不得罪人,永保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忠于君王对自己有利时,他忠于君;忠于奸臣对自己有利时,他忠于臣。最后,大家都说他是个「好人」。

  问题在于,说他是「好人」的「大家」,并不是小民,而只是官场里打滚的一撮政客。小民的哭泣和愤怒,他听不到,船舵和桨楫损毁折断,他也看不见。

  他从不解决问题,而只会把问题用纸包住。尤其恐惧任何改革,一则是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一则是唯恐怕财团地主不高兴。于是,善良的人被压榨,正直有作为的人被排斥,恶棍所向无阻。是非黑白,全部颠倒。司马光直率的指出王导是晋帝国纲纪混乱之源,事实上,这种混世的「好人」,也是中国五千年来纲纪混乱之源。


  陶侃跳起来

  晋帝国(首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江州(江西省及福建省)州长(刺史)

  刘胤傲慢自大,专心经营私人商贩,累积财富有百万之多,纵情享乐,不顾政事。

  三二九年,兵变。变军首领郭默,把刘胤的人头,送到首都建康。宰相(司徒)

  王导认为郭默骁勇善战,难以控制。于是大赦,把刘胤人头悬挂朱雀桥示众,任命郭默当江州州长(刺史)。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陶侃(时驻巴陵「湖南省岳阳市」)听到消息,跳起来咆哮说:「其中一定有诈。」下令动员讨伐。

  正巧,郭默派使节呈献美女及绸缎,并抄写皇帝任命他当江州州长(刺史)的诏书,呈给陶侃。参谋官及幕僚,都劝陶侃说:「郭默如果不奉诏书,怎么敢做出这种事。一定要进军的话,也应先行呈报批准。」陶侃厉声说:「皇上(司马衍)

  年纪还小,诏书不由他亲自作主。刘胤受到政府尊重,虽然不是封疆大吏的材料,但也何至于动用极刑?郭默仗恃他的勇猛,所到地方,贪污残暴。认为大乱刚刚平息(指苏峻之乱),法律纲纪,十分疏阔,才利用这个机会,翻云覆雨!」派使节前往京师(首都建康),奏明出军情形,并写信给王导说:「郭默杀州长就教他当州长,难道杀宰相就教他当宰相?」王导这才命人把悬挂在朱雀桥上示众的刘胤人头取下,回答陶侃说:「郭默盘据长江上游,不得不隐忍包容,为的是争取时间,使政府得以秘密集结部队。等你的大军到达之时,中央大军自会会师。

  岂不是克制自己,保全大局之策!」陶侃笑说:「其实,这正是姑息养奸。」

  陶侃被推举领导西方勤王军时,最初是不肯,继之是准备抽出军队;在势阻粮缺,成败关头,他甚至威胁要打道回府。君王的安危固不当一件事,国家的治乱更置诸脑后。可是一听说刘胤丧生,反应之速,前后判若两人。只因如果不予郭默严惩,刘胤的遭遇,就可能发生在他身上。说来说去,只是绕着切身利害打转。陶侃是一代名臣,历史上留下不少佳话,尚且如此,其他角色,更可想而知。

  人才决定国运,晋帝国之凋谢,原因在此。


  巨混之一

  晋帝国(首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丞相王导,性情宽厚,所信任的将领赵胤、贾宁,多半不遵守国家法令,政府高级官员,深感忧虑。最高监察长(司空)

  庾亮写信给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郗监说:「主上(司马衍)自从八九岁起,入宫则生活在宫女宦官群中,出宫则只看到武官和一些小人物。读书时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发言,如何断句;治理国家时,也没有遇到有见识有才干的正人君子。

  嬴政(秦王朝一任帝)打算使他的人民愚昧无知,天下人都认为不可以,何况有人打算使他的君王愚昧无知?而今,皇上的年龄逐渐长大,应该把政权交还。偏偏有人不但不肯交还政权,反而利用刚刚当上的太傅(上三公之二)的尊位,豢养大批流氓无赖。阁下跟我二人,同时受托孤重任,面对大奸大恶,不能扫除,将有什么面目见先帝(八任帝司马绍)于地下?」打算跟郗监联合起兵,罢黜王导;郗监不同意,只好作罢。

  王导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官场巨混之一,在攫取自己利益的私欲中,坚持使用亡国的方法治国。他追求的只是表面安定,对内脏的溃烂,视若无睹,因为他就是使内脏溃烂的主凶。他反对改革,并且用儒家恐惧改革的心理,对所有的事,都大和稀泥。

  庾亮因为年纪太轻,更事太少,所以闯下苏峻反弹的大祸,这使他的判断及能力,无法受到尊重,因之也无法掀起反王导的政变。当人们习惯于和稀泥的政治运转方式时,就找不到国家衰弱的第一因,所以对王导一直保持敬意。庾亮的计画如果实施,早早把王导逐出政府,励精图治,晋帝国可能复兴,人民痛苦可能减少。可惜,庾亮不是适当的人选。


  山遐

  殷浩是晋帝国著名隐士,受全国官民的尊敬,他的老爹殷羡,当长沙郡(湖南省长沙市)郡长(相),贪赃枉法,凶暴残忍。立法院总立法长(中书监)庾冰,写信给荆州(州政府设武昌)州长庾翼,请庾翼照顾殷羡。庾翼回信说:「殷羡骄傲蛮横,大概他觉得有一个好儿子可以仗恃,我也因此劝告大家,对他稍稍宽大容忍。观察帝国政治,财大势大的官宦豪门,常是人民的祸害。有时执行法律,只敢制裁无钱无权的贫寒之家。像前些时石头(健康城西北)仓库的食米,被盗卖一百万斛,明明是一批强悍的将领干的勾当,却不敢追查,结果仅把仓库主任斩首,搪塞责任。山遐当余姚(浙江省余姚市)县长时,向二千户官宦豪门之家,追缴所欠国家的捐税,有权势的人联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