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青岛乘船出发。陈文强只在上海稍作停留,等随行的一干人等上船后,便按照计划驶入长江,直奔武汉,前去接手汉阳铁厂。
虽然已经找到了汉阳铁厂钢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所在,但要使其顺利发展。陈文强认为管理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而要改变旧厂的体制,便要涉及到原厂上至官员,下至工头、工人的利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陈文强此行不仅带着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从上海商团调了六十名精干队员,全佩手枪,担任他的护卫。如此郑重,陈文强是已经作好了用铁腕接手并改造汉阳铁厂的准备。另外。在岑春煊的举荐和运作下,朝廷虽同意了陈文强所提的条件,但要使汉阳铁厂运作正常,陈文强知道还有湖广总督张之洞这一关要过。
……………
武汉,是汉江与长江汇合处三镇的总称。当陈文强踏足汉阳的时候,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待并观察这个中国腹心的地方。
钢铁厂高耸的烟囱冷寂地矗立在远方,看不到冒出的烟,亏损已经使它停产了一年多;街道是拥挤肮脏的。这与上海差不多,畸形的经济繁荣也只是少数人的快乐。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龟山和蛇山耸立在江水两岸,依山傍水的乱石坡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窝棚。穿过不大的汉阳镇,老远就看见一座座高炉和一堆堆的焦炭。
“先入驻工厂,接手后马上开始按计划进行改建扩建,然后我再去拜见张之洞。”陈文强看着这些景象。知道要使汉阳铁厂重现初建时的热火朝天,肯定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内行与外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截然不同的,而科技的进步和专家的研究,也使汉阳铁厂的改造可以走捷径,而不是历史上的全拆再建。
汉阳铁厂现有100吨炼铁炉两座。10吨马丁炉(即平炉)一座,5。5吨贝塞麦转炉两座以及一些轧钢设备。转炉因为出钢质量低劣而停产,只有平炉还能生产一些鱼尾板等零部件。
因为从德国订购的三十吨平炉还需一个多月才能运到,而陈文强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受聘为总工程师的德国人吕柏便提议改造贝塞麦转炉,也就是把原先的酸性硅酸质炉衬改为碱性炉衬,并在转炉冶炼时与鼓风同时添加石灰石,从而把高磷铁炼成脱磷钢。
边恢复生产,边等待设备到位以便扩建,这符合陈文强的要求。而当陈文强带领着上百人进入钢铁厂时,一个意外的惊喜正等着他。
“下官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接到朝廷旨意后已将全部档案资料整理完毕,陈大人先前所派人员业已开始工作……”由盛宣怀委任的铁厂总办(厂长)李维格虽然流露出失落和怅然,但还是恭谨而细致地向陈文强作着汇报。
陈文强转头看向吕柏,这个提前赶到铁厂的洋鬼子耸了耸肩膀,笑着说道:“贝塞麦转炉的改造工作正在进行,李总办很配合,召集工人也很尽力,预计这项工作会提前一周完成。”
陈文强点了点头,再看向李维格时,目光中已有赞赏之意,等李维格汇报完毕,便微笑着说道:“李总办尽职尽责,令人钦佩。这铁厂的情况,李总办自是比我等更加了解熟知,若是李总办尚无去处,便暂且留下,助本官一臂之力,尽快使这铁厂恢复运转,如何?”
李维格原定被盛宣怀奏请出国考察炼铁新法并洽购设备,但陈文强横插一杠,挤掉了日暮西山的盛宣怀,也就使他的差事悬了起来。汉阳铁厂改制为商办,由陈文强接手,朝廷旨意已经说明,但却未重新安排他的职务。陈文强露出婉留之意,自然是件好事。况且,李维格是个负责任的人,被聘为铁厂总办时也有着雄心壮志,要把铁厂办好,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学。
“陈大人好意,下官岂敢相拒?”李维格苦笑了一下,说道:“汉阳铁厂本东亚创局,事非素习,然自张、盛二公(指张之洞、盛宣怀)以及二公所用之人,无一非门外汉,暗中摸索,何能入室登堂?下官自接任铁厂总办以来,苦思钻研,却不明铁厂弊,实是心有不甘。陈大人远在崖州,未至铁厂却已心中了然,令下官钦佩备至。若是能解下官心中所惑,下官感激万分,愿暂留铁厂,效绵薄之力。”
“见识得不错,办厂人员不懂技术,盲目订购设备,正是最大的问题。”陈文强微笑颌首,说道:“那咱们就共同努力,拭目以待吧!”
不懂装懂,当官的拍脑袋作决定,正是洋务运动的弊病之一。
当年筹建汉阳铁厂时,洋人曾提醒过“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可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结果可想而知,先是马鞍山的煤不能炼焦,还要从德国购焦炭;后来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又因为所购机炮为酸性配置,不能去磷。折腾了五六年,花费了五六百万银子,合格的钢却还未炼出来。
而陈文强甫一接手铁厂,便雷厉风行地开始各项工作,数十万元砸下去,召齐散落的、形如乞丐的原铁厂工人,马丁炉开工,转炉改造,厂房修补,设备检修,两座炼铁炉也采用新工艺生火炼铁。
一座座高耸的烟囱陆续冒出烟柱,生气又逐渐回到了停产多时的汉阳铁厂,并由此向汉阳镇扩散,挣到工钱的工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家属也扫去愁容。在鞭炮锣鼓声中,冠名为华强公司的米店、杂货店陆续开张,从上海驶来的轮船不时靠岸,运来各种商品。
在一片红火的气氛中,上海、武汉的数家报纸登出了汉阳铁厂已经全面复工,一座平炉、两座转炉经过工艺、设备改造,陆续出钢。经克虏伯公司的专业人员检验测定,钢铁质量全部全乎标准,可以用现行设备轧制钢轨,制造铁路所需零件。
…………。。
第一百三十八章迟来的拜见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解决汉阳铁厂的质量问题只需要对铁煤进行化验分析,再选择碱性平炉,或改造酸性转炉,就能够加以解决。
但在当时,中国缺乏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知识;洋人工程师刁难掣肘,不肯轻易传授关键技术。所以,当困扰汉阳铁厂多年的问题,被陈文强三下五除二地解决,又投入资金使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后,便立刻引起了世人的惊叹。
“半个月?”湖广总督张之洞,放下报纸,摘下老花镜,不可思议地连连摇头。
“不止半个月。”身为张之洞幕府“通译”的辜鸿铭想了想,说道:“听说先期到达了一批人员,得铁厂总办李维格配合,相关工作已经展开。陈文强到时才算正式接收,说是半个月,实则一月有余。”
“一月有余呀!”张之洞叹了口气,“数年之难,他竟能月余解决,真是洋务奇才也。岑春煊,嘿嘿,还真找到了好臂助。等到朝廷嘉奖,他在朝中地位更固,声势更强啊!”
“陈文强也未必是岑春煊的人。”辜鸿铭沉吟着说道:“应该是互相借势而已。不过,这陈文强思虑很周全,借着汉阳铁厂一转颓势之机,正在报纸上大谈公司化运营的好处,显是要推动朝廷尽快实施那个《公司法》,以为国家工商发展铺平道路、减少阻碍。而从深层来看,未尝不是为以后岑春煊万一失势而预留后手。”
“言之有理。”张之洞深以为然,说道:“若《公司法》推出,汉阳铁厂已改为商办,自是由该法管理。朝廷刚施新法,陈文强又是立宪派主力。当不会岑春煊而株连。无论岑春煊是盛是衰,这陈文强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只是,这家伙未免太不将本督看在眼里了,至今尚未投贴求见。”
“有本事的人自然有些傲气。”辜鸿铭倒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也与他的脾气禀性相近,便帮着陈文强说话。“刚刚接手铁厂,事务繁忙,一时抽不出身也是有的。”
辜鸿铭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十四岁时,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在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辜鸿铭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先后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在结束了十四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后,辜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并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辜鸿铭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要知道,想把中国古代经籍译成西方文字。就得同时精通对译的两种语言,能够透彻理会两国文化。否则,就根本无法从整体上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奥之处,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因为有学问,有本事,辜鸿名虽然二十多年来一直只是张之洞的幕僚。但却很傲气,甚至敢拿张之洞和端方前后两任湖广总督开涮。
“除了有本事,还很有钱。”张之洞停顿了一下,沉吟着说道:“应该是善筹资,不仅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不仅是华人的,还有洋人的。汤生,你说这粤汉铁路修建一事,能不能委托与他?”
1896年10月,清政府下旨修建粤汉铁路。但因耗资巨大,工程延迟至1900年7月才动工,且进程缓慢。至1903年8月仅建成49公里的广州至三水支线。1905年6月(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又奉旨督办粤汉铁路。先是经过与美国公司的艰难交涉,以高价赎回路权,定由三省各就本省地段。
本来呢,从洋人手中收回路权,由中国商绅集资,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建设铁路,是件大好事。特别是随着经济上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拒外债、废成约、收路自办”成为全国士绅的鲜明口号,收回矿权和路权也成为了国民的自觉运动,特别是知识界和民族工商界都为之大力鼓吹。
由此,中国人“不借洋债、自行筑路”便也成为热潮,各地商办的铁路公司也陆续成立,如广东潮汕铁路公司、湖南全省支路总公司、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等。但是,资金不足是商办铁路的最大问题。譬如广东筹集股本一千四百万两,相当于广东境内粤汉铁路投资的一半;湖南筹集五百万两,不到粤汉铁路湖南境内投资的五分之一;四川筹集一千六百万两,只相当于川汉铁路西段(成都至宜昌)投资的六分之一。
另外,这几个省为了集股,又设立米捐、房捐,甚至抽收租股(按亩收租股)、盐股、茶股、土药(鸦x片)股,小户、贫农也在所难免,徒增负担。而铁路公司职员的侵蚀挪用,更是常事。最为讽刺的是,四川在1903年成立了铁路公司,尚未修一寸铁路,却已支出一千多万两,账目堆积如山,无法算清。如此商办,粤汉、川汉铁路通车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与此相对应的,借助外资修建的铁路则大都资金充足,建设速度也快,如京汉铁路、沪宁铁路和汴洛铁路三条长线陆续竣工,这和“奏办多年,多无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