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图"理法初探-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成图”理法初探
就“易学”致用而言,庞博繁杂,百代迂曲,万径异趣。倘要贯而通之,以至无碍,可谓“皓首难穷,渺无涯际”也不为过;概而言之,总不出易与术数两脉,或二者兼而有之者。后世所谓“易学”,多由历代贤明以易为纲,博杂圆融、演释明文而流传。今之于学,论及分野者鲜矣!且不论其优劣若何,但仅就其命名而言,我且假名为“麒麟之式”或可,诸如奇门、太乙、六壬、梅花易、六爻纳甲以及四柱、星相等无不出其左右。今人霍斐然先生,乃当世易隐。其幼及韶年喜易向道,老而弥坚。于天文、数术、医卜、养生无不精研入微,慎思笃学,旨在“穷理尽性乃之于命”。历数十载乐此不惫,颇多心得不与前贤易家及当世名流苟同,自成一家之说。唯以经为纲,索隐探赜,直契古易心源。并于《周易。系辞传》中寻根审度,旁参《说卦传》,乃至博览兼容,慎思明辨,反复推敲,终付之实践总结而拟成《小成图》蓝本。初传于巴渝民间,因多妙用而遂开一端,不径流行。今有称“与爻辰纳甲、梅花易数相题,堪称正宗周易之说”者,并誉之为“自汉易及宋易后又一里程碑,于周易穷源究本及象数运具继往开来的意义”。姑不论其所誉过及,仅就其理法渊源约举一二,试以管见写出,唯期易界师长同仁赐正。
一、“太极”体用之发明
《周易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一辞,《易》仅此一见,其中真义,历代各有其说,诠释多于“形上”之辨,宋“理”发挥尤甚;汉易象数弘开,易家辈出,如京房纳甲等,旨在卦气、五行杂学兼收,固于此并无凿论。迨邵子先天易发脉,风开一代。中渗诸说,理事不囿其一,但于“太极”一辞曰“太极何物也?无为之本。”以此阐述,明言“形上”之道,而未见道用象数落实之论。至近世西学东渐,现象物理之学汇流,不乏有科学知解并入,以致今人论易频有学理等混淆之事,无以旨归。以霍先生之见“今人论《易》也有言‘无极生太极’云云,实属概念不明。‘无极’一辞乃从道家出,非《易》所有,所误皆由“图”出。“太极图”中阴阳两仪,无非两气假形,表有无相对之意。又征“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之理趣,无色无味,浑然一元未可形者,老子所谓‘有无相生’即此,故‘太极’即‘一’,‘一’即一切之‘全
体论’也,焉能另有‘无极’之理”。曾撰文曰:“历来贤达于‘太极’之阐述发挥多与‘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贡献,诚可肯定,然于《系辞》经反复推敲,颇当从象数中落实。”故在《太极实为大衍筮法的全过程》明确指出“《系辞》中‘太极’之义,则明示成卦、排列、判断等诸问题。‘太极’即大极之意,与‘大衍’之‘大’同,‘极’者尽也,用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极其数(数极于十,十进位制之自然数制,古今中外通)以定天下之象,所谓‘极
数知来’之本义。故《易》言‘太极’即‘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之总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能事毕也”。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太极”乃至“无极”之根本仍无定论。所谓“无极生太极”,诚非《易》之所有,但就其本义,当与《老子》“道生一”一贯而来,即此以为“太极”为“一”无疑;以霍先生之见,“太极”即是“全体”论,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然《易》中“是生两仪”之辞,究非“形上”之体,故不离阴阳两气;即便能阴能阳者非阴阳所为,仍于“能”“所”之间,因此依然为“一而二,二而一”的。今亦不乏从“图”阴阳鱼而误以为“太极”为“二”者,所以言“无极生太极”实为理上不明所至。因此有“八卦而小成在‘十有八变’后写出,大衍筮法一爻三变,六爻十八变而成一六爻卦体,故‘小成’与‘大衍’相对。‘太极’为大象,即‘一有全有’”之发明,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小成”即八卦,为小象,为高度浓缩之表征。由是‘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能事毕也’”。由“太极”而“小成”发用之纲成矣,体用之理亦明,所谓“纲举目张”,其理法脉络也显见一斑。又《易》曰:“易也,无为也,无思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易”则不同于前述“太极”义,而指“形上”道。本性虚空无为无思,故“寂然”,因“感”而通者,己在“形下”。“感”者阴阳和合之谓,若非体性充满具足岂凭两气交“感”而“通”?“太极”一辞实乃圣人法乎天地,了悟宇宙本性之高度概括,即“一有全有”“物物一太极”之义。先生道肯“形上”之贡献,但不予论而发于外用,旨在“形下”一体的象数理之义而已,此当为明体发用之证。所为者何?“道无器无以明道,器无道而莫能成器”之理。由是孔子研易之心得,乃集上古文化之大成,《系辞传》实为其学贯人天而明体起用文章,又岂能泛言学理?因而霍先生以为“圣人作易,当有妙用,岂能徒设空洞之理,理依象起,但无空发之理;若漫无边际,究同虚设”之论也就言之在理。故此亦可作《易》之“太极”一辞以和显道的佐证了。《系辞》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其所谓言辞、动变、制器、卜筮等或可解为教化立言、达理明政、设器致用、顺天应时一体四学而已,若能贯通,方可“周知万物而道济天下也”!诚然,道之为用,岂能执乎一边而论哉?《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道体无形”,“器以载道”而已,,因器有别,应之国政即成治国之道;应之于兵即成用兵之道;应之人身即成养生之道等,天地人“三极”之中无不涵盖。
二、“小成图”之法系
“小成图”架九宫(洛书)之式,法贯奇门、太乙、六壬“三式”之精蕴,唯《易》是从,去繁就简,甚为直观,绝非臆想造作。“天地设位,乾坤定矣”。天上地下,人在其中,三极涵摄。《系辞传》开章言明乾坤之义,此非他也,其中要义皆以象数理一体而得以落实。因此上述“天地”句,乃法天地之用语,故拟天地二盘而明事之功。“子曰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得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明乎此,效法天地而立两盘制器之用即成。而后方可论“在天成象,在持成形,变化见矣”。天盘主动,为大动态之象;地盘主静,九宫不变而可成形。乾刚坤柔,天恒动,地恒静之功能谓之“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以“天尊地卑”以配天地盘,因人于中,皆受牵缚,故默然于心“法天地”而隐,不立人盘,遂定“小成图”之式:将六爻体卦(“太极”)展开放大于“九宫地盘中摩荡,乃合“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之理。”
如:《睽》之《归妹》
“小成图”布局当符上阳下阴,左阳右阴此人体物理运动法则,以“四
正”法(体卦上于离九、下于坎一;左于震三、右于兑七四宫);“四隅”法
(以体中互取,依次分别于巽四、坤二;之卦中互取,依次分别于艮八、乾
六四宫中)即致“八卦成列”。此所谓“两仪生四象”。两仪者,内外之卦;
四象乃表意之象,即一种态式,系四方面象征意义 ;即四种态式一“阖辟往
来”(见后论)由此可观象玩占而推吉凶之论方成可能。所谓“象事知器,占
事知来”。
5
“易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俩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若及三才之道,其义似应有二:一者即“太极”
体卦,备具三才之理;二则再经体卦展放于九宫之中,由天地盘相摩荡重合
成八方之独立体卦,即为“小太极”。此乃四方上下六合,加之四维即为十方
一“大太极”。而九宫八方各一“太极”,皆归于大统一之体。由是“宇宙全
息”理法存矣!至此“八卦而小成”即“太极”“全体”之用明焉。唯以《系
辞》为宗纲,由“大衍筮法”可知“太极”(六爻之体,大象)之理。至于“八
卦”之辞,霍先生曾撰举《国语》《左传》三则筮例中“之八”“皆八”之辞
多年探究不得贯通,后得启于韩仲民先生“六十四卦并非八卦重叠而成”(《帛
书周易六十四卦浅说》)之独特见解。并从《周易》卦予自身内部结构原理中
加以论证。于“八卦定吉凶”之“八”字义予以明确,以为“‘八卦’一辞即
名词与量词两义混成,易误解仅为名词,故“小成”法为人忽略”。因而“八
卦”实为体卦分离只有八种故名,遂以“一有全有”义提出“六十四卦先于
八卦,八卦乃解易时从整体分割而成”之新论。其中道理颇耐寻味,若及于
人,当有首必有体肢,有身无首焉能成人!俗言“麻雀虽小五脏齐全”此为
自然法则,于理无碍。故“小成”(小象)之法乃体卦之浓缩展开之用备至。
“小成图”之式若究缘由,似与“河图”“洛书”相系,明代来知德认
为“河图一、三、七、九阳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阴也,地之象也,
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见矣”(《易经来注图解》)。河图左旋(顺时针)即
具循环义,并体现奇偶相配,生成相依,阴阳聚合,此乃天地之道,孤阴不
生,独阳不长,互根互有之理。而洛书图奇数为阳,象征天道之运行规律,
阳气从北方始发。
按顺时针左旋经东而渐近,再按顺时针左旋经东而渐进,再至南盛,
后至西方减弱。以奇数“一”于北,表阳气初生;“三”于东长,“九”于南
盛,“七”于西减;其偶数为阴,表地道运行轨迹;阴气由西南始发,按逆时
6
针旋转,经东南渐增,东北极盛,相断西北渐减;以偶数“二”于西南,“四”
于东南增,“八”于东北至盛,“六”于北衰。奇数居正,偶数居隅位,反映
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之义。由图式可知其实为大统一平衡系统
无疑,亦即一“太极”也。故《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或
可解为:河者银汉星河简称,自“洛”地发明,圣人则之以书之。是为圣人
“仰观”“俯察”之记录。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焉非一证乎?人立于
天地,而“地”何尝出乎阴阳聚合之理,引而伸之,“天下事毕”。此分明“物
物一太极”“天人合一”思想体现。明了小成图为易之所用。自然立言有据,
立法可依,立器能度,以致“厚德载物”也。故“图”假九宫,决非简单套
用其架构,其中要义也实非深明学理而贯而通者所能道。所谓“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即此,《周易。系辞上》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
于四时”圣人立器观象,乃合天地变化之法则,故曰“法象”,取法于天地,
即以天地法则定位:“通变”以“四时”即天地现象取法,因而设“局”效法,
至此,已明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