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享受不尽的生活方式 >

第11章

享受不尽的生活方式-第11章

小说: 享受不尽的生活方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觉到,现在的肉类变得食而无味。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足够的钱能够吃到鱼肉,也因此,使得我国居民的心脏血管病患病率,由全球第4位跳到了第1位。而素食正是对付这种问题的主要武器,所以,今日实在比以前更需要提倡素食。 
      素食除了健康的因素外,也可以说是解决环保和生态问题必须的选择。进入21世纪的人类所要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日趋严重,若不积极有效地解决,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实际上,提倡素食也是解决这个问题很好的办法之一。 
      为什么解决环保和生态问题要从素食做起呢?简单地说,肉食所必须的畜牧业,可以说是环境生态的杀手。因为人类大量食肉的习惯,促使了畜牧业的兴旺。砍伐原始森林,种植牧草养牛,将土地、水、能源和人力用来生产肉类,绝对不是有效使用地球资源的方式。为了生产一块025磅重的牛排,有20多种植物、100多种珍贵昆虫以及20多种鸟类、动物栖息地被永久破坏。在成为牧草用地后,不出10年,这片经过千百年才孕育而成的自然宝库,就变成了草木不生的沙漠荒地。 
      另外,畜牧业对水资源的浪费也很可观,生产1公斤动物性蛋白质所耗用的水量,是生产1公斤植物性蛋白质所用水量的15倍。目前世界各地都面临水资源缺乏的危机,全球的淡水有50%专供牲畜饮用及清洁用水,并且2/3的谷物都用来喂养牲畜。因此必须降低人类对肉食的依赖,才能减少因畜牧业而引起的地球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扩大。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经济学家大力鼓吹素食以解决地球上的粮食问题。肉食是最不经济而又低效率的食物。人们所吃的肉,其中只有10%的蛋白质与卡路里被吸收滋养人们的身体,其余的90%都被排泄出去。当一大片土地要用来生产食物之时,如果人们将它拿来种植谷类、黄豆以及其他豆类供人类直接食用,效益将更大。譬如,1亩田如果拿来养牛,只能生产1磅的蛋白质;但是同样的土地用来种黄豆,将可出产17磅的蛋白质。换言之,如果吃肉,人们就要用比种黄豆多17倍的土地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素食品将是未来的食品,素食的观念将会自然而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当人们体会到越多的素食好处时,也就愈发能感觉到追求肉食所带来的苦果,更能体会到肉类的生产者是世界粮食危机的肇事者。加上当你知道你正在吃的是一份不至于滥用世界资源的健康饮食时,你将会为之感到骄傲的。 
      素食使人与食品、植物和自然界产生新的关系。食物中放弃了大鱼大肉,使人们有机会更接近泥土、植物与四季的自然循环。西方的素食主义传统从古希腊至今都从未断绝过,一直受到思想界、文化界精英们的青睐。素食者被认为具有某种“贵族气质”,这使他们能在精神道德层面上居高临下。世界上许多闻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和名人都是素食者,他们力荐素食的重要性。如柏拉图、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莎士比亚、牛顿、达·芬奇、但丁、富兰克林、爱默生、左拉、罗素、雪莱、卢梭、爱因斯坦、泰戈尔、伏尔泰、托尔斯泰、萧伯纳、甘地,以及近代的麦当娜、黛安娜王妃等人,都选择素食并极力劝导他人如此生活。 
     


第三章
咖啡:尘世中倦怠疲劳者的梦中之乡(1)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兴奋。大城市写字楼旁边的咖啡馆里经常聚集一群时髦的男女,在美轮美奂的环境中高谈阔论,消磨时光。沸腾的咖啡喷溢出浓浓的幽香,工作一天的紧张心情经过咖啡的浸染变得轻松、自在。在这种荡着奶香、甘甜与苦涩的液体中,紧张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借口,彼此交换着信息,彼此汲取着温暖,从而获得了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情调。 
      咖啡馆,是一切在尘世中倦怠疲劳者的梦中之乡。恍惚的不再是久旱的心灵,而是四周微明的灯光;流离的不再是疲倦的身躯,而是绕梁的音乐。对于都市男女,咖啡馆似乎已经变成了可以最肆意地放飞精神与灵魂的地方。 
      最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将整颗果实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后来他们将磨碎的咖啡豆与动物的脂肪混合,来当成长途旅行的体力补充剂。一直到约公元1000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拿来在滚水中煮沸成为芳香的饮料。又过了3个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烘焙及研磨咖啡豆,由于当地严禁喝酒,使得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大行其道。 
      16世纪,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义引起欧洲人的注意,经由威尼斯及马赛港逐渐传入欧洲,并开始将农作物集中在咖啡种植上。荷兰是第一个移种咖啡成功的国家。将咖啡移到有温暖气候的锡兰和印度东部的爪哇,咖啡树在此长得非常茂盛,因此咖啡的另一个名字是“爪哇”。400年来,咖啡的饮用习惯不仅由西方传至东方,而且俨然成为锐不可当的流行风潮。 
      咖啡在中东古国,宛如“一千零一夜”里的传奇神话,是蒙了面纱的千面女郎。咖啡的故乡就在遥远神秘的中东山上。传统阿拉伯咖啡的做法,是将经烘焙热炒浓黑的咖啡豆磨成细粉,连糖和冷水一起放入红铜质料像深勺一样的咖啡煮具里,以小火慢煮,经反复搅拌和加水过程,大约20分钟后一小杯50cc又香又浓的咖啡才算大功告成。这种盛行于希腊、东欧、中东、北非等地的咖啡饮用法,一般人惯称“阿拉伯咖啡”,至今仍保持着早期宗教仪式化的神秘感。 
      由于当地人喝咖啡是不过滤的,这一杯浓稠似高汤的咖啡倒在杯子里,不但表面上有黏黏的泡沫,杯底还有渣子。在中东,受邀到别人家里喝咖啡,代表了主人最诚挚的敬意,因此客人除了要称赞咖啡的香醇外,还要切记即使喝得满嘴是渣也不能喝水,因为那暗示了咖啡不好喝。阿拉伯人喝咖啡,喝得慢条斯理,它们甚至还有一套讲究的咖啡道,就如同日本茶道一样。喝咖啡时不但要焚香,还要撒香料、闻香,琳琅满目的咖啡壶具,更充满着天方夜谭式的风情。一杯加了丁香、豆蔻、肉桂的中东咖啡,热饮时满室飘香,难怪阿拉伯人称赞它像麝香一般摄人心魂。 
     


第三章
咖啡:尘世中倦怠疲劳者的梦中之乡(2)
      什么是巴黎最迷人的东西?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巴黎凯旋门?法国曾对160个美国观光客做过一次调查,很意外的,这些都不是答案。答案竟是巴黎的咖啡馆。巴黎如果少了咖啡馆,恐怕将魅力大减。 
      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学院文人、艺术家聚集,从20世纪初就落下口碑。一时咖啡馆林立,文人雅士进进出出,喝咖啡成为时尚。那个时代被喻为咖啡文化时代。 
      法国人嗜好咖啡是千真万确的。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他们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泡”就是大半天。说到咖啡馆里的客人,历来形形色色,无奇不有。从拿破仑、卢梭,到毕加索、萨特,这些著名历史人物都泡过几天或者几十年咖啡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去咖啡馆曾是一种不费钱,但是费时间的社交活动。所以咖啡馆的主要常客还是来自广义的“有闲阶层”的圈子:老人、大学教授和他们的学生、爬格子为生的作家、善于观察和辩论的心理医生、牢骚满腹一辈子无人问津的颓废画师、书店老板、正在崭露头角的戏剧新星和苛刻的评论家、渴望轰动的年轻作曲家、饱经变故的贵族遗老、热衷社会赞助和牌桌的银行股东、消息灵通的烟草小铺主人、还有专门来此结识名流的好奇的学生等等,三教九流,各据一方,沉湎在自己偏爱的咖啡馆和缭绕的烟雾里寻找乐趣和知己。 
      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国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树阴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这些咖啡馆形式、风格、大小不拘一格。而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据不少公众地方,如广场圈了一角,街头占点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来攘往的香榭丽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绿绿的遮阳伞成了点缀巴黎的独特街景,咖啡座的椅子几乎全是朝向马路排列,明摆着是有心设置的观众席,那面前的马路便是剧目永不重复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凭街上喧嚣嘈闹、车水马龙,太阳伞下一杯在手,十分悠然闲适。拿份当地报纸漫无目的地浏览也行,叼着香烟吞云吐雾亦可,还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细细欣赏。这里,会有亮丽的时装闪过,会有醉人的香气飘来,也会有婀娜多姿的女郎走过,还常有街头音乐家送来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也不难见到座上原来细声絮语的恋人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别人可真羡慕不了那么多,因为这是在法国。要是你运气好,也说不定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着一个法国美女,让你增添许多视觉享受。 
      除了那些抬头见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国约17万的咖啡馆中,不乏气派堂皇或古朴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馆本身就是颇富历史传奇的名胜。在中世纪旧王朝时代,法国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宫庭。而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各种沙龙、俱乐部和咖啡馆。不同的咖啡馆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这里浓浓的文化气息就像从那咖啡杯里飘散出的香雾,嗅得到,还伸手可及。已经习惯了富裕和现代生活的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许多人生价值,重品位、讲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闲的风气渐成趋势,而怀旧的浪潮亦盛行于西方社会。咖啡文化由法兰西民族带到这种近乎脱俗的境界,已经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确实,在巴黎看到的每一个夜晚,即使到了深夜,地铁里的乘客已是冷冷清清三两个,街上别的店铺早已关门,可是那些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法国人无论日夜,总在没完没了、海阔天空地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巴黎的咖啡馆是仁慈而宽容的,它从来不会因为你只喝一杯咖啡就催你早早离开,只要你愿意,凭着一杯咖啡,你可以从白天坐到黑夜,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咖啡馆里的椅子通常是木制的或者藤编的,十分普通。咖啡桌大都是方形或圆形,比一只大号的脸盆大不了多少,但来喝咖啡的人并不需要太多的地方,人们要的只是一份闲适。 
      美餐之后,泡上一杯咖啡,读一份报纸,或是和恋人、朋友及家人在一起共享温馨舒适、乐趣无穷的咖啡时光,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第三章
咖啡:尘世中倦怠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