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贞观文宗系统 >

第137章

贞观文宗系统-第137章

小说: 贞观文宗系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座中也有好几个人很是淡定。早就知道消息的代州,云州等地折冲府的将领,加上王君廓和李玄道,便是静静坐着。

不过除了他们,罗彦也算是一个。虽然不知道突厥内乱的确切时间,不过早在渭水河畔,罗彦就知道突厥迟早会有这么一出。

赵德言算是个什么人,不过就是中原一个二流文人罢了。在中原混不下去,这才投了突厥。这投靠过去也就罢了,偏生又把中原那套礼仪生搬硬套弄到突厥牙帐里去。这对实行部落制度的突厥,简直就是慢性毒药啊。

再加上内地的一些政治制度,放在中原,有成体系的文化背景,自然实行起来如他之前所见那般美好。但是到了大草原,这一套就不行了。中原还算是可以的税收之类的制度,到了草原简直就是苛政。赵德言这都过去几年了,说真的罗彦都有些敬佩草原上那些牧民的忍耐力,还能憋这么久才内乱。

等惊异过后,便是一阵哗然。

突厥内乱,正好可以尽起北地大军,一举将其平定。对于边境的这些将领来说,可是一件非常诱人的事情。这些年和突厥打仗,整体来说胜少败多,这些折冲府的将领们哪个心里没有憋着一团火。

“都督,那,是不是现在向陛下请战,联合并州等地的大军,一举拿下突厥。”

“是啊,我等难得有这样的机会。”

“似突厥这般心腹大患,我建议都督立刻请战,末将这就回去集结兵力,静候差遣。”

战功、复仇、解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正殿中的将领没有一个不激动的。

王君廓见众将领这般激昂,很是开心地说道:“我等守卫边土,自然那不能老是被突厥那群蛮夷袭扰。李长史,这请战的奏疏,就要看你的了。”这般说法,便是不再征求都督府下属们的意见,要直接向长安上书了。

李玄道虽然素来和王君廓不对付,但是这会儿基本上在场的所有折冲府将领都同意开战,因此也只能点点头,示意自己会去做。

考虑到接下来几年大唐的国库,罗彦在众多将领奇怪的目光中站起来,对王君廓一拜道:“以在下看来,都督还是谨慎行事为好。”

罗彦一句话,就像是在热油里倒了凉水一样,很多人不由得对他怒目而视。便是王君廓,此时也有些不悦地看着罗彦。不过碍于罗彦的身份,也只能不痛快地说了一声:“罗司马有什么意见,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此刻罗彦一脸满不在乎,挺着身子说道:“便是诸位将军求战心切,想来这奏疏送到朝堂,到头来还是要给诸位泼冷水。”

看着很多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罗彦解释道:“渭水之盟,府库便相当空虚。前几个官中闹饥荒,不少地方又开仓放粮,便是粮食都有些不足了。虽然现在到了秋收时节,可是今年的收成,可没有前几年那么好。各地能把粮仓补满一半就相当不容易了。”

舒了口气,罗彦接着说道:“这样算来,朝廷要想供着大军打完这一仗,恐怕只能盼着明年万事大吉了。”罗彦这几句话,倒是让不少人开始沉思起来。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真要是和罗彦说得一般,那么这仗指定是打不成了。

不过王君廓拍拍桌子,说道:“能不能打,不是那些读书汉说了算,而是陛下说了算。想不想打,也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等说了算。李长史,这奏疏,还是要写。我等就看着,有这等便利,朝廷会不同意我等出兵。”

看着王君廓不是那般能轻易说动的,罗彦也只能说道:“即便都督不同意在下的看法,但我仍然会把我通过幽州各地的情况得出的看法向陛下汇报,还请都督见谅。”

看到罗彦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王君廓也不再理会,对着一众折冲府的将领说道:“诸位回去以后,厉兵秣马,静候佳音。好了,就这样吧。”说完,站起来走得时候,倒是狠狠瞪了罗彦一眼。

其实王君廓的心思罗彦也明白,武将么,如果不打仗,这功勋从哪里来?而且王君廓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比尉迟敬德这些武将差,偏生大规模的战争中他从来都是给人家手底下当将军的,这怎么能让他舒服得了。

虽然自从李瑗的事情以后,王君廓在幽州也算是权倾一时,偏生又来了个李玄道。不仅和自己不对付,而且还把自己对幽燕地区军队的统治力击溃。这就让他更为不爽了。要是趁着这次战争,捞足了功劳,那么自己也能升任其他职司,远比这幽州好多了。

偏偏又冒出来一个罗彦,这怎么能让他开心得起来。

而走出正殿的有些将领,也是抱着如此的心态,有些不善地看着罗彦。不过这一切,罗彦也只能心里笑笑。

“臣罗彦拜言,近来惊闻突厥有赵氏数典忘祖,以中原礼法治突厥,沐猴而冠,反生内乱,不胜窃喜。我中原百姓苦边患久矣,若其能自相残杀,元气大损,则边军守卫之福也。且突厥各部如今自顾不暇,边民秋收可得数日便利,甚善。

有幽并各州折冲府将领,乃至朝堂诸人,皆以其内乱之际,实我一举定突厥之机。故连篇累牍,争相求战,窃以为大谬也。

突厥之乱,不过内治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圣人之言乃千古不易之至理,蛮夷亦知矣。我等大军集结于边,突厥乱军议和在彼。冒然冲杀,不过短兵相接,多少儿郎埋骨草原尔。

况关中饥荒已致府库空虚,今秋非丰硕之年。大军一出,空耗钱粮,三月之内不得全功,虽得破敌数十万,亦大败矣。且明年如何,不可测也。府库亦需常备应灾变之资,方能稳定局势。

故请战者多为其功,忧战者多为其黎。国先有治,方有武功。征伐突厥者,不在其时也。恳请陛下以苍生为要,忍辱负重。臣罗彦拜上。”

写好了奏疏,等着李玄道写好请战的文书,快马送出幽州以后,罗彦这才悠哉悠哉将自己的奏疏也送出去。

李世民手下自然有他**的探查消息的渠道,想必在幽州众人知道突厥内乱的时候,他也已经知道了。此时朝堂想必也吵得很厉害,别人不用说了,尉迟恭和程知节这两人就是闲不住的。何况还有好些将领,更是想着在爵位上更进一步。

罗彦心知自己的这些话,好些老成持重的臣子也说过了。不过他也就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有时候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情报和态度相当重要,如果王君廓他们急切地求战打动了李世民,后果可就有些严重了。

罗彦此时就想着,自己的奏疏将作为均衡朝堂外部态度的一块砝码。不求它能够起多大作用,关键时刻要让有些人明白,边军之中,是有人不同意出兵的。未完待续。

…………2016/10/920:45:28|25504967…………

第一百七十八章长安两议征突厥

李世民在刚七月出头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突厥内部斗争激烈的的密报。不过,毕竟当时的斗争只是局限在牙帐中的争吵,还没有到大打出手的程度,因此李世民也没有放在心上。谁知道又过了几天,就传来了突厥内乱的消息。

当李世民在朝堂上宣布了这个消息以后,和幽州都督府一样,百官先是惊愕,随后便一脸惊喜。突厥乃是大唐最大的敌人,带给大唐的屈辱是在是太多了。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口号,这些年不知道喊了多少遍。尤其是渭水之后,看着李世民带着罗彦和尉迟敬德,跟颉利在那里讨价还价。好些忠心的臣子到现在回想起来脸色都是通红的。

没想到还没等自己雪耻,这些人就先内乱了。这可是个好消息。随即就有人想到,既然这些家伙斗的这么凶,何不让自己得那渔翁之利。

尉迟恭趁着大家还在乐呵的时候,站出来拜了一拜,就说道:“陛下,依我看,我等尽起北方的府兵,趁着这些蛮夷内斗不休,一举将他们攻破。到时候将那颉利绑来长安,让他好好当当阶下之囚。”

听得尉迟敬德这番话,不仅是那些武将,便是很多文官,也是赞同地点点头。

更有几员年轻的将领,想着那功勋,心头一阵火热:“想当年封狼居胥,汉武帝便名传千古。而今有如此机会,末将定为陛下开疆拓土,把那一片草原夺来做我大唐的放马场。”

文治武功,是每个有责任心的皇帝毕生追求的东西。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大家其实心里都很清楚。此刻李世民便是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事情来,让更多人认同自己,不再寻思那些不堪的过往。

要真是打下突厥,那武功这一块先能振奋百姓。

更别提当初数次和颉利突利这俩人打交道,那种牛羊身上的腥臊味道暂且不说,言谈粗鲁毫无礼貌,贪得无厌更是想让他上去扇几个耳光。偏生自己又处于弱势,还得低三下四。从大唐建国到如今十年,李世民这样耻辱的事情经历了四五回。这口气可是憋得太久了。

听闻这些武将说话如此贴心,李世民简直感动的想哭。

然而仅仅是武将们话,好多身居高位的文臣们此时却是低头不语。

只有那年事已高的宇文士及,此时站出来对着李世民就是一阵泼冷水:“陛下莫要忘了,当初在渭水的时候,我等和突厥订立了盟约。此时悍然出兵,不仅师出无名,还会落下背信弃义的骂名。”

宇文士及的话倒是让好些饱读诗书的文官一阵点头,这订立盟约还没有一年呢。大唐向来自称是礼仪之邦,可不能像突厥那般,不把盟誓当回事。因此不过片刻,就出来一大片附议的,让李世民刚刚才火热起来的心瞬间就凉了。

这些文官的话,倒是激起好些武将不满。还没等被打脸的尉迟敬德火呢,程知节站出来就是一顿臭骂:“娘的,当初那些蛮子打进来的时候,怎的不见你等半声屁响。若是唐尚书几个说这话,某忍忍也便罢了。你等几个奶娃娃,连突厥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要敢在这里胡言乱语。”

程知节嘴里的唐尚书,指的是礼部尚书唐俭。这位从武德朝以来,数次出使突厥。甚至有以自己的一张嘴说退突厥大军的光辉历史,因此即便唐俭是个文官,程知节这些武将对他也是颇为敬佩。至于那些一开始就在京中为官,连战争都没见过的,这些人自然想怎么骂便怎么骂。

那些武将好像把朝堂争议当作了骂架,听得程知节这么一说,居然纷纷喊一个好字。倒是让好些个文官脸色都有些难看。

此时那些御史就开始挥作用了,不停地检举着武将们的无礼行为,反而把好好的议论变成了弹劾。等到李世民听了几句听得脑子都疼的时候,一怒之下吼了一声:“好了,你等下去好好思量,等明日再行商议此事。”说完袖子一甩,走向殿外。

于是乎第一次朝议就成了一场笑话。

随后的几天也是如此,文臣和武将之间相互扯皮,谈了好几天也每个定论。直到北地各折冲府的将领们纷纷上了请战的奏疏,朝堂上居然破天荒武将们用讲道理占据了一点点上风。

作为几个大都督府的幽州和并州都督府的奏疏份量那是相当的重。幽州王君廓,代表幽燕一地请战。并州李世勣,代表并州下辖的折冲府请战。天下也不过六处大都督府,直面突厥的两处居然同时请战,这让很多朝臣有些无法反驳。

这几天武将们一直拿文官向少上战场说事,而文臣们翻来覆去只能说什么仁义道德。被那些武将们依照程知节的话,喷了个灰头土脸。现今又有地方府兵求战,一时间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