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贞观文宗系统 >

第138章

贞观文宗系统-第138章

小说: 贞观文宗系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天武将们一直拿文官向少上战场说事,而文臣们翻来覆去只能说什么仁义道德。被那些武将们依照程知节的话,喷了个灰头土脸。现今又有地方府兵求战,一时间好些反对出兵的文官们居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为好了。

这天在中书省,马周拿着一封奏疏,走到房玄龄面前拜道:“房中书,你看这份奏疏。”

原来马周从新丰镇得到了罗彦的荐书,便来到长安,直接找到了长孙无忌的门上。得知是罗彦写的荐书,长孙无忌很是大方就派人将马周接进了吏部。待看过罗彦的荐书以后,确认是罗彦字迹无疑,长孙无忌是一脸的惊奇。

罗彦是什么人,他心里很清楚。这货那种懒散,在长安估计找不到另一个来。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根本就不会主动去做。也不知道这马周有什么本事,值得罗彦将他推荐到李世民面前。

因此长孙无忌饶有兴致地跟着马周闲谈了很久。这一谈之下,还真是有点佩服罗彦,没想到这马周还真是有才。佩服之余,长孙无忌问起罗彦和马周相识的过程。当得知其实两人不过就是在新丰镇喝了一顿劣酒的交情,长孙无忌瞬间有些想哭。

这也太欺负人了吧,这等人才能喝顿酒就现一个,罗彦到底是走了什么运。

一脸郁闷的长孙无忌将罗彦的荐书送到了李世民面前。当李世民和马周整整聊了一个下午,第二天马周就被李世民安排到了中书省当个小官。不过,头一日的起居舍人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帝闻马与罗相识之因,一时失仪,将口中茶水悉数喷出。”

中书令正是此时坐着不停翻阅奏疏的房玄龄。马周凭借自己的才华,仅仅是一个月便在中书省站稳了脚跟,更是获得了房玄龄的赞赏,因此有了将某些奏疏亲自递到房玄龄面前的资格。此时见房玄龄头也不抬,问马周道:“谁的奏疏,写的什么事情?”

唯有正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将自己的奏疏直接送到李世民面前,而其他人只能送到中书省,重要一点的,中书省给出意见送给李世民查阅不重要的,直接写意见然后下交由尚书省执行。

因此房玄龄能够抽出精力来问马周,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幽州都督府罗司马的,写反对出兵突厥。”马周很是恭敬地回复。

听马周这么说,房玄龄倒是来了兴趣:“哦,你那位伯乐的?来,我看看。”

自从罗彦给马周的荐书传出去以后,熟识马周的人都开玩笑说他是千里驹。当然了,现马周的罗彦,自然被冠上了伯乐的称号。像房玄龄这样开马周和罗彦的玩笑,也不止第一次了,因此马周也不过脸色羞赧一下,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真正让房玄龄感兴趣的是罗彦反对出兵突厥的原因。这段时间外官参与出兵讨论的,极少表达反对意见,加上文官系统的好多人也赞同出兵,这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房玄龄担任着中书令,同时又是户部尚书,仗怎么打他不知道,但是打仗需要的东西他心里有数。

因此,他也是坚决反对出兵的一员。

翻开罗彦的奏疏,看着上边简单的两条理由,房玄龄笑了。

他是见过罗彦胡闹的,原本以为罗彦会怂恿着李世民出兵。因为罗彦这一年以来的行事作风和那些武将基本上没两样。前些时候有人还说,罗彦要是在,恐怕更让自己头疼,没想到这次罗彦居然没有冲动。

看完罗彦的奏疏,房玄龄叫来一个小吏,让他前去户部调取府库钱粮的存储情况。

因为关中饥荒的关系,户部早就每隔一月统计一次各大粮仓的存粮,同时检校一遍府库。小吏前去也不过是个把时辰,就抱来一叠簿册,其中的数据居然能详细到各州的仓储。待房玄龄放下手中的奏疏,将那些簿册大致翻阅一遍以后,抄录了部分数字,就带着罗彦的奏疏前去找李世民。

罗彦虽然说得简略,不过理由已经说明白了。剩下的就是自己这些反对党的事情。以前老是拿礼仪说事,既然说服不了这些人,那就拿大唐的底子说话好了。

…………2016/10/923:18:59|25507308…………

第一百七十九章长安三议征突厥

其实大臣们这段时间的争论,在李世民原本火热的心上泼了不少的冷水。仔细思量之下,李世民自己也觉得对突厥动战争,这还不是最好的时候。不过满朝文武,如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极力促成出兵的,因此李世民还是在犹豫。

待见到房玄龄,原本以为会和其他的几位大臣一样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谁想到这回房玄龄就说了一句:“陛下,这是罗彦送来的奏疏。哦,还有一些臣从户部找来的文书。”

房玄龄虽然不是反对出兵的急先锋,但是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的意见肯定李世民非常重视。此刻见他手上一沓纸,苦笑着接过来,问道:“罗彦是怎么说的?想来遇上这样的事情,他早就等不及了吧。”

李世民对罗彦的印象,也是停留在一言不合就强势应对的程度。李世民给罗彦收拾了好几次烂摊子,对于罗彦他是相当具有言权的。

谁知道房玄龄只是笑着,却不说话,眼睛就瞅着李世民手中的奏疏。

看到房玄龄的笑容,李世民就知道罗彦也许又出了什么幺蛾子。于是乎,匆忙翻开奏疏,想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不同于其他大臣那种连篇累牍的骈文,罗彦的奏疏向来直白到李世民根本不用费脑子。也就是两百来字的奏疏,李世民扫了几眼就读完了。放下奏疏,李世民叹口气自嘲道:“看来我是替他收尾的事情做的太多,把他当成尉迟敬德那般的憨货了。这种问题上,他比我要看的清楚啊。”

说完扬扬房玄龄带来的文书,说道:“我也不用看了,你就跟我说说,府库如今的情况好了。”

李世民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房玄龄也不废话,说道:“关中各州粮仓空虚,不到秋收根本没有补充。另外,今年山东大旱又赈济了不少钱粮,国库也有些紧张。还有要给突厥的供奉,说起来大军要是征战三个月,真的就像罗彦说的,除非封了突厥牙帐,将颉利带来长安,不然我等就是一败涂地。”

听闻如此消息,李世民有些沉默。或许是想什么事情出神了,良久之后,才叹息:“唉,错过了这一次,有生之年不知道还能不能将这突厥一举平定了。”

渭水之盟给李世民的耻辱太大了。当初回到宫中以后,李世民便组织了一批士卒每天训练弓马。甚至他自己都亲自上去做示范,当这些士卒的教习。为的不就是能够积蓄力量,将突厥给横扫了么。

而今若是不顾其他,只看突厥的形势,确实是最佳的出击机会。

偏生罗彦给他的两条理由就让他有些绕不过去。对外战争如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内部就会更加不稳定。怎么权衡,李世民还是有数的。

随着这一声叹息,李世民似乎老了好几岁。

房玄龄看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拜道:“陛下何必沮丧。想我大唐人才辈出,加上陛下励精图治,过上几年,便是突厥恢复到全胜的时候,我等腾出手来,也能将其打败。何必因为这点事情就失了心志。”

“何况,如今突厥内乱已生,我等只需要分而化之,突厥便是想要回到全盛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奢望。”

房玄龄不愧是以谋略见长,这瞬间就想到了今后应对的方案。

听得如此安慰,李世民才重新振作精神。脸色好了很多之后,对房玄龄说道:“罗彦的奏疏我先留下,你回去以后,好好看看户部的文书。这件事情,就在明日早朝的时候,彻底定下来吧。”

听得李世民如此一说,房玄龄便知趣地告退了。只留下李世民一个人嘴里不自觉地念叨着:“忍辱负重,忍辱负重……”

次日早朝。

一如既往在处理过一些必要的事务以后,朝臣们又开始了关于是否出征的争论。

这次李世民可没有再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只是有人起了个头,便喝止了。随后先抛出罗彦的奏疏,让近侍念了一遍,随后不管好些人出班想要反驳的情形,将房玄龄叫了出来。

“房中书,你来说说户部报上来的情况。”

早就准备好的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便将自己准备了一晚上的数字逐一念了出来。好些有能力做军中主帅的将领,对于钱粮的数字自然很在行。一个月多少大军吃多少粮食,后勤的花用又是多少,在心里对比一番,还真的现这仗没法打。

“这些数字是月初送到户部的,没有任何的虚假。今年关中许多人撂荒,山东又大旱,税收只能看江南一地。如果要防备明年天灾,这些税收就不能擅动。”说完房玄龄总结了这么一句,算是彻底打破了许多人的梦想。

点点头,李世民看了一眼还在呆的朝臣们,说道:“这件事情就此为止,等到秋收结束,看情况再说。”显然李世民还是有一些幻想的,把时间留到秋收以后,那个时候看情况再说吧。

见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决定,而且房玄龄说的,好些人也无从反驳。因此只好作罢,到此为止,征伐突厥的事情告一段落。

远在幽州,都督府在朝会后的几天内就收到了消息。本来知道这不能出征的消息就已经够让人郁闷的了,没想到更为忧伤的事情还在后头。这让大家失望的罪魁祸,居然就是自己都督府的司马。

因此罗彦开始了他在幽州的艰难之旅。

普通的士卒其实想打仗的很少。毕竟作为直接冲锋陷阵的他们,到了战场是会死人的。因此直接归罗彦管的好些人,其实态度还行。

第一个将罗彦视为仇寇的,便是王君廓。

这一不打仗,自己的功勋怎么来?虽然在幽州自己也算是权倾一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哪里比得上那些在长安的舒服。

何况大都督平日里基本上都只有练兵的权利,带着士卒搞点什么事情,还得经过李玄道的同意。偏生李玄道又和自己不对付,这不是让自己难受么。哪像在京中的那些大将军,一个个人五人六,吃香喝辣。

心里极度不爽的王君廓见了罗彦就是一阵大骂。要不是看在罗彦乃李世民的宠臣的份上,王君廓早就动手了。

这天王君廓正式接到朝廷的旨意,严令各个折冲府加紧练兵,不得擅自出击。王君廓只是让人念了一遍,便扫兴地让人去请幽州都督府下边的诸多折冲将领。不过两天,所有人都来了以后,王君廓可以将罗彦拉来,然后叫人把邸报上的内容一个字不漏念了一遍。

邸报上的内容,基本就是以那天的朝会内容为主,便是连罗彦的奏疏都抄录了一段。

待邸报念完,王君廓再次冷眼看着罗彦,笑道:“如罗司马所愿,我幽燕一地谨遵陛下谕令。不过,这事咱们没完。等秋收过后,老子会再次上书请战。娘的,这般好的机会,就被你这等读书汉给耽误了。”

面对王君廓再一次的冷言冷语,罗彦什么话都没说。因为此时大殿上每个人都盯着自己,要是再多说什么,自己怕是都有生命危险了。罗彦自忖没有那么厉害的嘴炮,能把这些视功勋如爹娘的武夫说得心服口服。

而在王君廓指着罗彦的鼻子骂了一番以后,整个大殿上都是吵嚷声。尤其是见罗彦一言不,就那样听着王君廓的骂声,诸多将领便越放肆。纷纷将自己能想到的最恶毒的话放在了罗彦身上。

整整骂了半晌,这些人都骂的有些累了,王君廓这才罢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