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摄完古堡后是一个参观项目,可能和中国的民歌一样,葡萄牙的“法多”被认为是“国宝”,但印象中在中国还没有见到一个民歌博物馆。
陈设并不复杂,但很有味道,有一些制作乐器的雕像,和真人同大,稍不留意,就会以为是正在工作的匠人。
走廊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黑白照片,一个个都是历史上“法多”演唱的高手,这点倒和丽江纳西古乐类似。
最后是一个不大的酒馆模拟,大屏幕上,已故的大师们在悠扬地吟唱着,暗暗的光线,怀旧的气氛很浓,可能是为了营造氛围,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老旧的收音机。
中午送别周艳,下午是拍街景,和前天不同,阳光依然,但人少许多,到晚上参加“法多”晚餐,才明白是周末,人们都是天黑才出来活动。“法多”的演唱保持古老的形式,烛光闪闪,人们或低沉或热烈,感觉有点像在新疆,乐手们穿着古老的衣服跳舞,动作也和维吾尔族同胞类似,时不时请客人也参与一下,举着花环在场里穿梭,这些也像极了新疆,看来新疆是世界的文明交汇之地,一点不假。
结束时已是半夜,街上的人反而多了起来,车水马龙,似乎比白天更有人气,里斯本的夜生活开始了。
2005年10月1日
动身已是下午了,从里斯本前往拉古什,一路高速,路况很好,平坦而笔直。
似乎出市区不久,便开始进入荒无人烟的山区,山又不高,连绵起伏,或者说是矮丘可能更准确一些。
乍看起来像冬天的内蒙,同行的翻译小曹讲,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光秃秃的,有一些树木,但草很少,显然说葡萄牙土质贫瘠是成立的,向海洋出发不仅仅是出于宗教的目的,也有领土的原因,三面环海,也许相对而言,只有大西洋可以征服,于是勇士们出发了。
3个小时的路途感觉很漫长,有变化才有节奏,满眼都是一样的风景,肯定会厌烦的。
路边间或有些牛、羊,数量都不太多,小顾问,这些牛吃什么?我说经常饿了得啃土!
山近看起来有些发虚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地快到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6)
拉古什是500年前葡萄牙船队出海的一个据点,今天依然是出海港,一大片白白的桅杆停泊在海湾里,海鸥飞翔,波光粼粼,看起来很迷人。
不过仔细观察,海运并不是这里的主要支撑,这里的主业是旅游业,城市以红、白为主色调,青色的石板,弯弯曲曲。到处是泥巴,参观者可看到水手,显然海边的船都是游览用的。
这个小城不到10万人,在恩里克的年代,这儿是渔村,航海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拉古什的改变似乎不太大,没有什么高楼大厦,而老百姓已经改变了生活方式,渔民看不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儿悠然自得地吹着海风,享受阳光,天色暗下来的时候,满街似乎都能闻到烤肉的香味,举杯喝吧!生活本来就应是这样!
2005年10月2日
工作是从恩里克的古堡开始的,500多年前水手们就是从这里告别陆地,扑向海洋的。
因为修路,古堡被一切为二,丢在海边的只有一小部分,在望塔的平台上,也有为出海祈祷用的教堂,空间不大,供奉着葡萄牙的妈祖。
除了小教堂,其他房间是何用途,当时的人如何生活,已很难看到。所有房间都用来陈列照片展板,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大可以细细研究,但若想体会一下过去人们的生活形式,则难上加难。
8点,一条仿古的船要出海,经过再三做工作,终于同意了我们同船拍摄的请求,本来听说是一些志愿者在做研究,但到快开船时候却来了一帮游客,乱哄哄的,以女性居多。
船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运做,虽然是仿古帆船,但真正投入工作的已经是现代的马达。
在船上吃了个面包,算是午餐,游客们则安排的很丰富。
一路上船长很热情,靠岸时大家一一签名留念,照合影,下船时梯子是船长安置的,虽然是临时的工具,但他极认真地用绳索固定,一丝不苟。
萨格里什在70公里外,灯塔依旧,但渔村的感觉已不存在了,仅剩下一个可供张望的海角和几个做小买卖的商户,但海边还是极有气势,海浪拍打着海岸,气势恢宏,极目望去,无边无际,但摄像机难以扑捉那样的状态,可能还是得有一些辅助的设备,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也许观众看到这些画面也会震撼,而拍摄这些镜头,大家也冒了很大风险,但比起现场的感受还是要大打折扣。
等待落日的人群都集中在灯塔的北面,南面一块岩石上坐着两位德国老太太,一个80岁,一个75岁,我们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和她们交流,老大用惟一会的德语单词逗得她们哈哈大笑。
天色一点点暗下来,寒风刺骨,但两位老人围着披风,一直坚持到日落,爱生活的人才知道爱自然,爱自然的人才懂得生活。
恩里克的灯塔慢慢地仅剩下一个亮点,指引着来往的船只,告别两位德国老太太,我们收工。
2005年10月3日
等待是漫长的。从天黑到天亮,一直到东方泛红,足足等了1个多小时!
为拍摄海上日出,昨晚专门让嘉维咨询了宾馆服务生,但没料到我们会在寒风中等这么久。
城市从熟睡中苏醒,间或有一半辆车从路上开过,但非常的不幸,刚刚拍了几个镜头,机器便停止了工作,折腾许久不见动静,我们只能败兴而归!
太阳缓缓升起,红得耀眼,恩里克的古堡也披上了光,但机器依然在报警,除了返回宾馆,我们还能选择什么呢?
早饭后出发去阿尔加韦的省会,不知何故,天色比往常有些黯淡,经司机的提醒,我们才发现,原来太阳缺了一个角——日蚀。
第一个到达的是一个软木厂,19世纪的工房,但已经停产,现在开发出来做旅游项目,游客还真不少。我们简单地拍摄了几个镜头,置身其中,我总想到拍《晋商》时去的平遥火柴厂,那应该是中国的软木火柴厂了,现在苟延残喘,我当时曾建议他们开发旅游,不知他们是否接受了,它的可观性可比这里的软木厂要强。
。。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7)
看来葡萄牙的资源的确不理想,软木制品很畅销,但每隔8年才能割一次树皮。路上又经过许多地方,但放眼看去,能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阿尔加韦的葡萄酒很好,但据说酿造它们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这应该算是大航海时代的遗风,那时候的年轻人奋不顾身,扑向峰涛浪尖搏未来。而今天年轻人,依然习惯走四方,葡萄牙全国人口仅有1000多万,但有300多万奔波在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生活。
2005年10月4日
早上7点起床去海边,天气很好,比昨天还要透亮一些。
日出拍摄很顺利,大批海鸥来凑热闹,特别是日出前的天色感觉很舒服,太阳是个红红的圆,看起来像假的似的。
9点半动身前往北部,路途很长,沿路看到一些麦秸,金黄金黄的,我们已错过了收割的季节。今年葡萄牙大旱,大片大片树木枯黄,能有这么多树,显然一代一代的葡萄牙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绝对是个漫长的规划,前人一定得有牺牲精神。
下午到的第一站是个小镇,路况不算太好,翻译小曹都没有来过,但小镇的基督城堡和教堂之母在世界历史上价值非凡。
城堡是恩里克航海前的根据地,圣殿骑士团就驻扎在这里,教堂也很气派,据说当年的骑士们都是骑马出入。
有一个窗子尤其气派,雕刻着绳索和各种各样的奇异象征物,它们都是航海者采自世界各地,错落有致地雕刻在这里,向世人昭示着卢济塔尼亚人曾经的辉煌。
城堡和教堂连接在一起,准确地讲,应该叫基督修道院,里面有多少房间不得而知,有几层我们也没有太在意,弄错了出口,折来折去几次,有限的时间,我们生怕少拍了什么,本想拍点移动,但看来看去无法下手,太大了,小小的移动又有何意义!
教堂之母却让我们意外,规模不大倒也罢了,一般教堂都是高高在上,而且得爬楼梯,但这个教堂是建在低地,且下台阶进入。
里面曾有过22个圣殿骑士团代表的陵墓,但又不知何故突然消失,只剩下其中之一的半块墓碑残片。
教堂的顶子也早已毁坏,现在是一个较现代的天花边,没什么修饰,简单之极。
但这个教堂曾在历史上风光无限。恩里克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正是在这里制定了探索大海的计划,而且海洋开发后,葡萄牙人每在世界其他地方建立一座教堂,管理人员都从这里派出,称它为“教堂之母”的确名副其实。
教堂供奉的圣母很特别,怀中婴儿不在左手而在右手,婴儿也不凝视前方,而是看着母亲的脸,因为太多,不太容易看清,但的确是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宗教的神秘感冲淡许多,增加了许多世人给予的情感,极像中国古代的有些石雕和木雕。这尊13世纪的圣物在欧洲也尊贵无比,一般的雕像都是木质的,而这一尊是欧洲独一无二的石雕,其价值自是无法估量。
2005年10月5日
昨晚直接赶到巴达利亚,住宿的小宾馆正好在拍摄点的附近,晚上我们在钟声中入眠,清晨在钟声中醒来,感受奇特。
这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更加意外的是恩里克及他父母都长眠在这里,若昂一世夫妇的石棺前有一个铁制花环,在恩里克的棺前也同样放置了一个,由此可见恩里克在葡萄牙人民心中的地位。
游人很多,拍起来很费时间,本想带人拍,但感觉都不对,一有人,立刻历史的沧桑感下降许多,只能耐心等待吧。
以后不论到什么地方旅游,闪光灯绝对不开,腰包也绝对不能挎,太刹风景,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
。。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8)
中午赶到科英布拉,下午拍街景,这是葡萄牙的大学城,街上人来人往,很是文气。
科英布拉市是围绕大学建立的,最早的大学是迪尼斯的王宫,正是这个国王把宫殿让给了教育,开启了葡萄牙的振兴之门,或者说是给未来地理大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城市另一个传奇所在是泪泉,它记录了一个国王和西班牙美女的凄美爱情故事。老大为此感动不已,脱了鞋站在冰冷的水里拍摄,看来英雄爱美也是全世界的通病。
在山上拍对面科英布拉大学的全景,一个女王石雕吸引了我,但问小曹不是很清楚,问了当地的陪同才知道,是迪尼斯的妻子,模样很东方,优雅地看着这个城市,正是她辅助自己的丈夫完成了民族的蜕变,她应该有这样的气质!
2005年10日6日
上午在科英布拉大学拍摄,印象中游人比学生还多。学生有3万人,可能是分布在不同的校区,所以没有我们国内大学那种人来人往的感觉,但游人的数目的确可观,一个旅游团少则有三四十人,熙熙嚷嚷一堆,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太,一个个意气风发,兴致勃勃,但是大声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