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国殇纪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此处,看官也有时候会觉得困惑,你一会一个阿骨打、吴乞买也就算了,怎么还有什么完颜旻、完颜晟之类的,好不容易把前面的记住了,后面的就出来了,好糊涂。这里,不得不先说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姓名融合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以外仅占人口总数约的少数民族,却拥有国土面积的50%~60%。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
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内涵,也使各自的人名系统形成了种种差异。但是,正如人不可能足不出户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民族范围,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精髓,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通过继承、扬弃、同化、异化来丰富自身。
人名作为文化的使者,忠实地记载着这种民族间的演化和发展。在秦汉时期,都是汉族把少数民族给打跑了,民族融合的状况不是很多。魏晋南北朝之三百年,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特别是所谓的“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兴衰起迭,其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
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常能同化与之接触的异族文化,并且按照汉族的模式来改造少数民族。汉族人对于改姓是很慎重的,不会轻易变动,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会说“大爷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出来吓你一跳,我就是……”之类的话,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概。
但是,少数民族可不管这个,有好的就不用差的。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在把首都从大同迁移到洛阳以后就曾下令鲜卑人改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于是王公大臣们也不甘人后,纷纷改名。如达奚氏改为奚氏,贺類氏改为贺氏,独弧氏改为刘氏,步六孤为陆氏,一共将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
其他民族受“皇族”影响,也纷纷将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如改贺葛为葛,是类改为高,去斤改为艾,屈突改为屈,独孤浑改为杜等。所以现在看一个人的姓氏,未必能够看出先人的具体出身,尤其是大姓如刘、王等,早就不知道被多少少数民族的人用过了。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此时姓名民族融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一色的外族姓名汉化。如著名大诗人李白之父来自西域,本是鲜卑人;“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之父是胡人,母亲为突厥人;史思明亦是胡人;高仙芝为高句丽人,但他们的姓名已与汉人无异。
类似的名人还有史大奈、李光弼等。受其影响,唐后五代十国中的少数民族国君,均将姓名逐渐汉化,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这些鼎鼎有名的少数民族人氏,单从姓名上已不见其“祖籍”了。
到了金国建立以后,尤其是灭掉北宋后,汉族上层人物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中去,金的知识分子受汉文化影响严重,甚至是皇帝如金熙宗、海陵王等,都是汉文化的仰慕者。取一个汉族的名字在当时是很时尚的事,如同现在很多崇洋媚外者都取一个英文名字一样,金太祖阿骨打这样的时代先锋人物也不甘人后,觉得自己的女真名字土气,取汉名为“旻”,在金国还是叫阿骨打,就好像是“在国内我叫张乔治,在国外我叫乔治张”一样。金太宗本名吴乞买,取汉名“晟”,他们这一辈人的名字上面都有一个“日”,以此作为标志。
金太祖的下一代人粘罕改名为“宗翰”,斡离不改名为“宗望”,兀术改为“宗弼”,都是“宗”字辈的,仿照汉族的风俗而定。改后的汉名用于诏令、奉奏等官方文件之中,女真名则流于民间。
另外,汉名还享受避讳的礼遇,金语在当时有音无字,想避也避不来。如此一来,汉名倒在上层建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真名相反惨遭冷遇了。
到了金国末期,国民久慕汉文化之博大深奥,在汉文化“挡不住的###”面前,统治阶层也“前倨后恭”了。金国的国姓完颜氏首当其冲挑了富有霸王之意的汉姓“王”为姓,上行下效,皇族一改汉姓,黎民百姓也纷纷效仿。
到金末,已有三十一姓改为汉姓了。如阿里侃改姓何,抹鲁改姓孟,呵不答改姓田,兀颜改姓朱,等等。到了金国后期,金人连生活习俗也与汉人基本一样了,单单从名字上,已经看不出是金人还是汉人了,由此可见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金太宗继位以后,继续着他的兄长未完成之功业,灭亡辽国和追击天祚帝。天祚帝只能是从一个京城逃跑到另一个京城,五个京城也不够他跑的。1125年2月,已经无路可逃的天祚帝终于在应州被擒,辽国灭亡。
。 想看书来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1)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屡次打败辽国的进攻。消息传到宋朝后,宋徽宗觉得这个是个好机会,天上好像要往下掉馅饼了,并且有可能还是十六个,也不管天上掉下来的到底是馅饼还是铁饼,铁饼掉下来可是要砸死人的。宋徽宗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借机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个问题可是困扰了几个先帝的悬而未决的难题。
宋徽宗也不是脑袋瓜子一热就这样决定了,估计是宋朝“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大一统”的国家,不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概莫能外。
宋徽宗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觉得自己去开疆裂土是没有什么机会了,但是恢复祖宗疆土还是要见机行事的。宋徽宗和他的几个得力大臣如蔡京、童贯之流密谋,打算趁着辽国的大厦将倾之际,再踹上一脚,以此来收回令宋朝君臣魂牵梦萦一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宋朝对燕云十六州这么关注?这个问题要好好地剖析一下。
公元936年,残唐五代时“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最大名鼎鼎而又最遗臭万年的人物——“儿皇帝”石敬瑭。此公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为了同后唐分庭抗礼,实现自己“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梦想,竟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以换得了辽国帮助他打败后唐,建立了短暂的后晋。但是这个无耻的行为,使得中原门户大开,为后来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留下心腹之患,这一后患直到明朝建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消除。
辽国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后)晋。当时,时年四十七岁的石敬瑭为了表达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动拜认比自己整整小了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臭名昭著的程度和明末著名的吴三桂并驾齐驱,而且他还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浪漫,多了层“认贼作父”当“儿皇帝”的屈辱,千秋万代,骂名滚滚,成为“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南宋初年的卖国贼秦桧、抗日战争时的大汉奸汪精卫也难以望其项背。这几个人即使再无耻下流,也没有留下管人家叫爹的记录。
石敬瑭的无耻之名“留芳千古”,以至于伟大的旧###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8月29日发表的写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宣言》中,第二条就赫然表明: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可见,石敬瑭此公名气之大,千年之后仍然被人拿来教育下一代。
小帅每次看到燕云十六州这段历史时,都会拍案大骂几句,要知道小帅的老家也在燕云十六州的范围之内。我们老家受的教育是“父大如天”,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只要是父亲在饭桌上,我就是饿死也不能上去吃饭,只能去厨房先垫垫,这叫做“父子不同席”,表示对父亲的尊重。在我们当地,最辱骂人的方式不是问候你的母亲或者以前十八代的先人,而是把你父亲的小名叫出来。如果对方敢于叫父亲的小名,那是要拼命的。
后来经过多年之后才知道,此位老兄不是汉族人,是沙陀族,也就是说不是“汉奸”,但是考虑到他竟然好意思认比自己小十岁的人当父亲,还是会愤懑地大骂一句:“奶奶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2)
说了半天,到底燕云十六州是哪里(又叫幽云十六州)呢?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
小帅以前拿着中国地图仔细看华北的部分,按照现在的名称找出古代的燕云十六州,发现这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今天我们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而且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的瀛、莫二州还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
从军事角度来看,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呈“S”形绵延千里,势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屏蔽着华北大平原,保卫着中原腹地,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历代中原的汉族王朝无不在此设关守险,这样可以避免派出很多兵士镇守平原地区的关口要隘,省去了好多军费开支。
但后晋石敬瑭将河北、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历代中原王朝都失去了这一天堑,自燕京往南直至黄河,再无险碍可凭,华北大平原上一马平川,极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传统养马的基地,缺少良马精骑,难以同辽国争锋,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纵马南侵。
自秦汉时期以及唐代以来,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你争我抢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描写的就是这段经历。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居庸关,都在这一带。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的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险,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即使到了现代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带仍然是抵抗日寇的天然防线,在喜峰口、南口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当时叫做“长城抗战”,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等地区都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在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对于战争态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把战马作为机动作战力量,以迂回、穿插、长途奔袭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游牧民族,消除了崇山峻岭和狭谷深涧这些困扰着他们行军作战的不利因素,而突然在华北平原杀出一路重甲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