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朱元璋-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伯温把他脸上的变化看在眼里,不敢迟疑,赶忙又朝梁上大声喊道:
“你是何人,为何在此?”
那木匠却只朝下瞟了一眼,继续去凿修殿梁,好像没有听见一般。
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翘下巴愈来愈向前翘出。刘伯温急了,又对梁上木匠厉声呼喝了几句,那人才回头向下面“呀呀”地叫了几声,又打了个手势,算是做了回答。
刘伯温这才向朱元璋说道:
“圣上,此人是个哑巴,在那里凿修大梁。”
朱元璋也把木匠的举动看在眼里,他知道十个哑巴九个聋,这个哑木匠大约是又聋又哑,什么也听不清,什么也讲不出,那脸色立时变得祥和了,点头说:
“既是哑巴,何必再问,吾等另换一处看看。”
刘伯温立即陪他走进华盖殿、谨身殿和后六宫。这里也与奉天殿一般朴实无华。朱元璋深表满意,说:
“古代王者之兴,没有不由于勤俭的。那些败亡之君,没有不是因为奢侈的。前代得失,可为明鉴。后世昏庸之主,纵欲无度,不知警戒,终于败亡,此深可慨叹。吾节于自奉,食不用乐,不准四方朝贡异味,不宴请群臣,不设盛馔。宫殿不建则无以显王威,然建则不能奢华。如此,则很好,吾心足矣!”
刘伯温连忙称颂说:
“吾王戒慎如此,使后世学有榜样,真天下万民长久之福也!”
话中藏话遣爱将暗害小明王,顶在头上的最后一块石臼掀掉了(1)
新城拓展工程刚刚告竣,朱元璋便为一桩心病折磨得日夜不得安宁。
眼看东南就要平定,北伐之期已是屈指可数,登基称帝可计时而待,而自己头上却还有个小明王。虽然在不久前发布的讨张檄文中已否定了弥勒佛,打击了烧香党,斥骂了韩林儿、刘福通,可自己至今还打着龙凤年号,行文出令仍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皇帝也者,天下都知道是指的韩林儿。而如今他自己准备要称帝了,这小明王要如何处置呢?不由得让他大伤脑筋。
他不禁有些后悔,当年不该没听刘伯温的话,冒着风险去安丰救出小明王。
当然,也可以直接除掉小明王,反正他在自己的手心里捏着,叫他午时死,他便挨不过未时。不过,那一来便会落个千古骂名,给对手们留个把柄。当年项羽追杀义帝,不就给刘邦留下个吊民伐罪的理由吗?这样的蠢事他不能干。
什么是万全之策呢?他苦苦地思虑着,不断清理着思路。以他的悟性和经验,终于下了决心。
他立即下令,从平江前线将廖永忠火速调回应天,接受到滁州恭迎小明王的重任。
这廖永忠兄弟二人自从巢湖水师率部来投之后,个个忠义,对自己忠心耿耿。李扒头妄图谋杀自己,是他们兄弟深夜来告密方脱一难。其兄廖永安在太湖与张士诚激战,被吕珍擒获,囚于狱中八年不降。张士诚想用他来交换其被俘的弟弟张士德,被自己拒绝,终致其兄病死狱中,廖永忠也毫无怨言。在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历次激战中他骁勇争先,立下过赫赫战功。且他思虑周密,善解人意,要他去办理此事,肯定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廖永忠接到命令,岂敢迟延,立即将军务交与副将,便星夜赶回。一到应天,连家门也不敢进,就到吴王府去朝见朱元璋,接受令旨。
这时正是午夜时分,朱元璋还在批览奏章。
他是个事事都想追求完美的人,故事事勤奋。他有几个习惯:一是在吃饭时也在思虑问题,一想起某件事,怕忘了,立刻拿出纸笔记下来,然后挂在衣裳上。有时一餐饭想到许多事,那纸条就挂满了衣裳,就像锦鸡身上的花条羽毛一样。等到上朝时,再一件件去办。故他吃饭时饭菜要反复地热,勺筷不断地换。
还有一个习惯是,凡有奏疏上达,他要把重要之处勾出,叫内侍抄好,粘贴在墙上。他按轻重缓急,将事情分别处理,裁断如流,从无遗漏。有时墙上的纸条一日几换。
他听见宦官跪奏廖永忠夤夜来见,不禁开颜大喜,推开案上的奏章,大叫:
“快宣快宣!”
待廖永忠跪拜请安之后,朱元璋即挥退殿上侍从,把廖永忠召到身边,亲切地抚着他的背,轻言细语地说:
“爱卿,别来无恙乎!汝亲冒矢雨,奋勇杀敌,吾一颗心全系在汝之身上,日夜不宁。”
几句贴心话把个杀人不眨眼的刚强汉子逗引得泪水盈眶,鼻子发酸,几乎哭出声来,连忙跪拜称谢。
朱元璋忙起身把他扶起,又说:
“今日急如星火把你召回,实有件泼天大事叫你去办。吾想你精细过人,且又胆略盖天,此事非你莫属,他人干不得,望你善察吾之苦心,把此事周全办了,便是盖世奇勋。”
廖永忠见他绕了半天圈子,尚未说到正题,知其中必有奥妙,赶紧应道:
“谢主公信任,臣一定设法将此事周全办妥。”
朱元璋把他打量了一阵,方才说道:
“靠你等拼死血战,吾如今是家大业大,手下文武百官都上表劝吾称帝。吾想这皇帝不是不能做,只是头上尚有个小明王,他在滁州活得好好的,总不能将他抛开,自己去做皇帝吧。吾思前想后,还是把他接到应天,让他坐了这皇帝宝座吧!”
说到这,他又死死地盯了廖永忠一阵。廖永忠一时还没琢磨出朱元璋话中的底蕴,只是满脸茫然地看着朱元璋。朱元璋却将话锋一转:
话中藏话遣爱将暗害小明王,顶在头上的最后一块石臼掀掉了(2)
“这是一桩泼天大事,因你一门忠义,且又精细,故派你去办理。从应天到滁州,陆路已经安靖,只是要横渡长江。长江风高浪险,天有不测风云,你是水军将领,望你千万留意,不要在江上出事,早点把小明王接来,好让他即了大位。”
廖永忠心中一动,正想问个明白,朱元璋却“呼”地站起,不容他开口,厉声说:
“你一路辛苦,先去家中休息,好生体察一下吾的苦心,快快把此事周全办了。”
廖永忠回到家中,连与爱妾共效鱼水之欢时仍在思量此事。第二天一早,他就出门四处拜望文武百官,告诉他们将去迎请小明王来正大位的消息,然后点起一支精悍亲兵,向滁州赶去。
滁州在应天西北方。廖永忠一到滁州,就去备办船只,请小明王乘船赴应天。因为陆路颠簸,易生劳顿,坐船平稳舒适,可减却旅途疲困,可谓考虑周全。
这滁州城外有条小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南行与滁水相汇后经六合(今江苏六合),南流至瓜步注入长江。因河小水浅,只能通小船,廖永忠便叫人购置了二十余只下水不久的小船,又请人用桐油拌石灰涂抹了一番,做到毫无隐患,方才去请小明王启程。
那小明王虽已当了十二年皇帝,可实际上什么也不懂,事事听人安排。特别是到了滁州后,身边的人都是朱元璋派来的,大家惟朱元璋之命是从,他便成了朱元璋手中的傀儡。现在朱元璋派廖永忠接他到应天去正大位,左右之人无不同声赞好。他也久慕应天乃六朝古都,富庶繁华甲于天下,早想去那儿玩玩,今见吴王来请,便高高兴兴地携带家人,随同廖永忠上了船。
二十几条插满旌旗的小船首尾相衔,出了滁州,顺流而下,小明王的座船位居正中。
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寒气逼人。小明王一边在兽炭火盆边烤火,一边凭窗眺望两岸风光,只见山舞银蛇,地铺白雪,炊烟袅袅,屋舍俨然,倒也心旷神怡,比一年四季呆在滁州简陋的宫殿内有趣得多。
廖永忠则随侍左右。他不避严寒,日夜守在船头指挥行船,又不时进舱向小明王嘘寒问暖,请安禀报,小心恭敬,礼节周全,很得小明王的欢心。
几天后,船队来到了瓜步渡头。茫无际涯的长江横亘在面前,哗哗的波涛声几里路外都可听到。
廖永忠立即派手下将渡头警戒起来,把不相干的行人统统驱赶开去,然后叫手下把早已备好、派有一队亲兵把守的一艘大船驶到渡口。
他亲自动手,把小明王的行李搬上大船,又恭请小明王移住大船客舱。
第二天一早,廖永忠便到舱内请旨开船。
小明王立即应允,那艘大船在几十只小船的护卫下,迎风破浪,向江中驶去。
船只进入江心,风急浪高,大船在波浪中忽而沉入浪谷,转眼又跃上浪尖。小明王哪见过如此阵势,吓得面孔煞白,躲在舱内抖缩着。
廖永忠连连安慰小明王,保准无事,赶紧走到船尾,亲自操舵驾船。
突然,江中一阵狂风掀起巨浪向大船拦腰打来。那船立即向左倾侧,廖永忠顺势将舵死劲一扳,那船的左侧舱板竟全部脱落,转眼间座船就沉入浪底。
廖永忠水性奇好,从船下游了出来,立即呼喊护卫小船上的人快点搭救小明王。他自己更是不顾水急浪大,天寒江冻,一个一个猛子往江底氽,去救小明王。小船上的兵将也纷纷跳入江中去捞取。可是,哪里有用,廖永忠累得双唇发白,全身冻得发乌,那小明王一行人已被江水卷得无影无踪。
小船上的亲兵拼死拼活把精疲力竭的廖永忠拉上去,廖永忠犹要跳入江中继续打捞,被亲兵们死死按住,实在没法,号啕大哭起来:
“怎么得了啊!主公再三叮咛我要好生把皇上护送到应天去即大位,没想到却在这儿翻了船,误了主公的大事。我还有何面目去见主公,就在这儿随皇上一起去吧!”
话中藏话遣爱将暗害小明王,顶在头上的最后一块石臼掀掉了(3)
说着,他挣扎着又要往水里跳,但他浑身无力,挣扎了几次都没挣脱,只得倚在船角呼天喊地,大声嚎哭。连小船上小明王的几个妃子都于心不忍,来劝他节哀,说:
“廖将军不必如此,你已尽了力。皇上葬身大江,亦是命该如此,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将军悲痛亦无用,还是留着身子,报效国家吧!”
廖永忠见连她们也这么说,方才渐渐地止住哭声。
哭祭小明王,打造一个忠君的仁义形象(1)
廖永忠带着小明王的妃子宫女们来到应天。朱元璋闻报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宫来迎接。当他得知小明王在瓜步渡口翻船淹死的消息后,立即暴跳如雷,大步抢上前去,指着廖永忠的鼻子就是一顿臭骂:
“孤见你办事精细,又是水军将领,才派你去迎接皇上。孤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平平安安迎得皇上来正大位!没想到你却江中翻船,致皇上于死地,孤要斩了你!”
廖永忠大气不敢出,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请罪。
朱元璋骂得唇干口燥,方才挥手叫武士来绑廖永忠。廖永忠手下的亲兵和小明王的妃子们都一齐跪拜在地,讲述廖永忠一路上是如何小心谨慎;江中遇险,又如何忘死相救,并强调,这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请求朱元璋饶了他。
李善长、刘伯温也上前求情,说明廖永忠已尽人力,却无法改变天意,故不能怪罪于他。
朱元璋见朝中上下都说小明王之死是天意,连小明王的妃子都这么认为,方恨恨地跺跺脚,放过了廖永忠。
第二天,他下令在应天城内悬挂孝幛,一个月之内不准演戏,以悼念小明王。
他还率领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