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能这样,心里也大为满足了。
想外面的唐军,此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生擒我。
嘿嘿,他们的这份图谋,定是难以实现了。
“天柱王,我国遭此大败,今后再无力与唐为敌。
为今之计,须要设法保证部众完整。
他们中土有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我们族人能够长久繁衍生息,则此战未败。
为今之计,唐军若能得到我,就会宽宥我们的族人。
天柱王,这件事,只好由你来做了。”
伏允说完立起身来,侧身抽出佩剑,然后快速在自己的脖项上一拉。
众人惊呼声中,伏允的身子慢慢地倒在地上。
伏允的意思,是让天柱王带着自己的首级去向唐军乞和,以保全族人。
其实伏允若自己向唐军投降,李世民也不会杀他,甚至会授给他一个官职。
只是伏允觉得自己一生努力抗争,竟然得到这样一个全军覆灭的结果,不免万念俱灰,遂一死了之。
他这样一死,倒是成全了一位吐谷浑族人的英雄。
薛万均贪功受辱 李药师闭门谢客(1)
李世民将李渊入葬献陵后,即对群臣说自己要入陵园守孝三年。
群臣听后大惊,纷纷上书谏止。
按照古制,父母丧需守孝三年。
为官者若遇丧期,需停官归家守孝。
若公务确实离不开他,需由皇帝下诏让其停止守孝,谓之奇情。
如今李世民要身入陵园守孝,当然不能自己夺自己的情,只好由百官上书来谏止。
事实上,国家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大至国家大政、征伐外交需由李世民来定夺,小至日常事务也需他来裁定。
李承乾名为太子,毕竟年龄幼小,名义上由其监国,小事由百官处之,大事还要来找李世民。
若李世民真的入陵三年而不问国事,这个国家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其后果群臣不堪设想。
房玄龄等大臣逐个上书,劝说李世民打消此念。
李世民一概不看,斥道:“朕当了皇帝,莫非就不能再为高祖尽孝了?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今年天下又大熟,没有什么为难的事,其实不用朕再多操心。
你们辅佐好太子,让朕在陵园与高祖静静相伴三年。
唉,朕自小开始,与高祖聚少离多,为寄哀思,也该是尽孝的时候了。”
房玄龄见李世民意志坚定,遂让萧NB545、陈叔达、颜师古、于志宁等老臣去面见李世民,说道:“皇上心硬如铁,你们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务必劝说皇上回转了心意。”
是时,李世民早已不上朝视事,而是穿丧服居于偏殿里。
萧NB545等人入殿叩拜毕,李世民问道:“你们莫非又想来劝说朕吗?如此的话休要开口。”
萧NB545道:“陛下不让臣等开口,老臣今日宁肯抗命,亦要开口。
陛下说过君王之身关系天下,其一举一动须以天下事为念。
今陛下欲入献陵守孝,臣私下以为,陛下如此做有碍天下大事。”
陈叔达接口道:“是呀,我朝建立以来,先是扑灭四方诸侯,又灭###厥安定北境,更抚民以静,休养生息,终于实现天下大治。
眼下正是巩固成效,将国家引向繁荣昌盛的关键时候,皇上却要入陵守孝,实在有碍大业。
陛下,高祖临崩之前,有遗诰曰不可使丧葬奢费,并嘱皇上不许守陵。
臣猜想,高祖所以立下如此遗诰,是让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无须守孝,将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国事上。
高祖这样想,其实已经告诉皇上:不懈怠于治理国事,即为大孝!” “朕以前也说过,这治理国家一事,须使君臣共同努力。
贞观以来,天下所以有了一些起色,正是我们君臣齐心协力的结果。
目前之势,若百官各司本职,朕在不在京城,其实并无大的分别。”
萧NB545道:“怎么会没有分别呢?陛下主政以来,使忠直之人更加勤勉,使奸佞之人敛其恶性,朝野内外,皆以致力兴国为要。
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盖因陛下开明理政,任贤选才,剖断如流的缘故,大唐今日,一刻都离不开陛下在位。
若陛下去守陵三年,将宏图之志与萧索陵园为伴,实为不值。”
于志宁也接口道:“太子年幼,尚不足以托付大事。
像眼前李靖正在征讨吐谷浑,西域之事错综复杂,皆需要陛下来审时度势,以作取舍。
国内固然安定,然人心难测,难保有人趁陛下守陵之时兴风作浪,陛下若在京城,他们心服皇上之能,不敢轻举妄动。
总而言之,陛下若守陵,是百害而一益,且此益者,仅使世人知闻皇上孝心,与天下之事相较,毕竟为轻。”
陈叔达、颜师古也苦口相劝,并举出古人的例子,力劝李世民不可去守陵。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人若为皇帝之身,看似君临天下,威风无限,其实不如一名凡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薛万均贪功受辱 李药师闭门谢客(2)
朕去守孝,本为一简单之事,却让你们说出这样一番大道理来。
这些天,群臣纷纷上书反对,看来若不加理会,其实难能啊!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朕都明白。
朕所以想去守陵,是觉得天下之事已入正路,群臣只要顺势而行,即不用朕再费心,因想去躲几日清静日子,以表孝心。
然按你们的说法,朕若去守陵,即是以天下之事为轻,且违了高祖的遗诰。
看来,朕只好继续呆在京城了。”
萧NB545等人急忙跪伏地上,齐声道:“陛下在京城,一样能对高祖尽孝,且顾及了天下大事,臣等实在感恩。”
李世民于是打消了去守陵的念头。
这日,李靖袭破吐谷浑,追迫慕容伏允自杀的消息传入京城。
李世民闻讯,凭窗西望,喃喃道:“李药师果然不负朕之重托,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完成此役。
老狐狸现在自杀,算是去除了朕的一块心病。”
由于西征将士大多还要在陇西戍边,李世民让长孙无忌携带赏钱,前往陇西犒赏将士,并诏契?何力、拓跋赤辞等番将随长孙无忌入京,他要亲自接见他们,示以勉励之意。
侯君集、李道宗率领南路军经星宿川到了柏海,欲继续深入沙碛追击伏允。
这时,李靖派人至此,让他们领兵北上,与北路会合。
原来伏允自杀后,天柱王与十余个名王一起,携带伏允的尸身到唐军营中乞降。
薛万均不敢做主,即派人护送他们到李靖的中军帐所在地,由李靖定夺。
李靖看到伏允的尸身,心想此人若不是山穷水尽,断不会自杀。
又想此人一生与中土为敌,至死方才明白不是中土的对手,以杀身来保族人周全,不失为一名好汉,心里就有了一些敬佩之意。
他让天柱王依吐谷浑风俗先将伏允葬了,自己又修书一封,让人带着天柱王及伏允的儿子前往京城,请李世民定夺吐谷浑今后的命运。
这边,李靖分头派人,传令侯君集、李道宗、薛万均、李大亮领兵来中军帐会合,以商议班师的事情。
后几日,诸将陆陆续续到齐,李靖排成一宴以犒劳大家。
是时,契?何力与拓跋赤辞带领所部,按照李靖的指令,设法收拢吐谷浑人,并加以安抚,所以需再晚几日才能到。
李靖举酒祝道:“本帅奉皇上旨意来讨吐谷浑,得众将尽力,终于完成此役,实在可喜可贺。
想起此役之困厄局面,超出我的预料。
本帅仔细想来,我们凭着坚强的心力与伏允缠着不放,是为胜利的关键。
若期间稍有懈怠,给了伏允喘息之机,就会功亏一篑。”
贞观以来,大唐不轻易对外用兵。
大的战事除了对###厥一战之外,就数此役的动作最大。
李靖当初荡平###厥,固然出奇兵直捣敌巢,但主要是###厥内部不和,四面楚歌削弱其势,其顺势而为。
其作战时用兵不多,像攻破定襄仅用三千人,袭破碛口仅用一万人,即是例证。
比较而言,此次吐谷浑举国与大唐为敌,使唐朝动用了许多兵力,加上唐军到此,还遇到了恶劣的气候以及艰难的地形,则此战要比平###厥之时惨烈许多。
大军征战之时,每每遇到缺水少食的场面,众将回思刚刚经历之事,不禁唏嘘动容。
李靖接着道:“我们将吐谷浑合围之后,有三场战事最为精彩。
一是侯尚书、任城王领南路军出逻真谷,将伏允逐出乌海;二是李总管占据蜀浑山,挡住了伏允的西逃通路;三是薛氏兄弟、契?何力奇袭突伦川,使伏允落荒而逃,终于自杀。
这里,我要多说说侯尚书的功劳。
那时伏允逃入沙碛,是侯尚书力主坚持穷追不舍,此为关键的转折。”
侯君集将酒盏放下,拱手谦道:“李大都督这样说,实在让君集汗颜。
薛万均贪功受辱 李药师闭门谢客(3)
不管我们众将有什么意见,终归要由大都督来定夺。
世人皆言李大都督用兵如神,此次又被皇上请出山,足证此言。”
李大亮接口道:“大都督明察秋毫,将伏允的动作看得一清二楚,因布下铜墙铁壁使其无处可逃,又多出奇兵使其疲于奔命。
侯尚书说得对,我们所以能取得一些小胜利,皆是大都督调度之功。
要说此役功臣,自然首推大都督。”
李靖摇手道:“罢了。
我现在年老多病,本该在家静静养病,为报皇上圣恩,此次只有披挂上阵,以为皇上分忧。
我以风烛残年,名利之心早已淡泊。
要知我朝对军功赏赐甚厚,你们毕竟年轻,有什么功劳还是要多记给你们才是。
本帅此役多坐在中军帐内,在前方冲锋陷阵的都是你们,要说功劳,还是你们为大。”
侯君集、李大亮多年来行军打仗,耳闻目睹了李靖的本事,心中实在敬佩。
像侯君集这些年官运亨通,自视军机兵法本领挺高,但在李靖面前不敢张狂。
其赞扬李靖之言并非虚饰,实为由衷之言。
座中的薛氏兄弟与李靖接触不多,他们先随李艺,后从李建成,到了李世民主政,二人颇受重用,薛万彻又被招为驸马,愈觉春风得意。
薛万均由于突伦川一战,由此彻底打散吐谷浑,觉得自己是此役的首功。
他始终把契?何力看成是自己的部属,所以现在早将契?何力力主进击突伦川,而自己犹豫不决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将契?何力突袭突伦川的功劳看成是自己所为。
他此时不像侯君集、李大亮那样谦逊,得意洋洋道:“李都督所言不错,像此次突伦川之战,若不是我与万彻一起快速进击,让伏允来不及带领部众逃跑,则此战的结束尚需时日。”
李靖点头道:“不错,我听说你们行军途中因缺水而饮马血,就像侯尚书领兵在逻真谷吃冰雪一样,由此战胜了艰难,赢得了与敌接战的时间。”
李靖此时尚不知道契?何力与薛氏兄弟的争执,还以为突袭突伦川是薛氏兄弟的主意。
薛万均面有得色,说道:“此战终于逼迫伏允在沙碛中自杀,皇上闻此消息,也定是欣喜得很了。”
薛万均将大功揽于一身,引起侯君集、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