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倾城小团圆-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爱玲的预感果然应验了——据夏志清回忆,陈世骧看到她递交的研究报告,“所集词语太少,极为失望”。
陈世骧把报告给另外三位学者看,都说看不懂。张爱玲只得重写,但陈世骧还是说看不懂。两人因此起了争执。
一段友情,也就到此中止。
张爱玲,永远苦恼于这些人际关系!
在研究中心期间,她还接待了一位很特殊的人物——若克兰?卫基特。
这也是一位传奇女性,30岁不到,是加州大学一位教授的太太,眼下正在读博。她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人的“女侠崇拜”,连带也研究中国功夫和女权运动。
卫基特请教张爱玲:为什么中国人既要求女人“幽娴贞静”,却又很喜欢虚构的女侠形象?
张爱玲认为:*人管女人,要比中国人严格得多,随便外出都不行,于是女人肥胖多肉,让男人瞧不起,反而是更喜欢男风。中国人就太正常了,“把女人管得笔直之后,只另在社会体系外创造了一个侠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孤岛”中的恬然老妇(5)
这侠女,是不可能真实介入生活的,但是男人们却按这个模子,在年轻女孩中寻找类似的替代品,哪怕是幻想也好。
两人的这次谈话,还不到一个小时,以后也未再见过面,但是张爱玲记住了这个“漂亮得一般影星都不在话下”的女人。
卫基特和她丈夫在思想上都是“左派”,1972年一起到过中国,还见到了毛泽东、江青。
张爱玲一直留意着她。后来这个“传奇女侠”为江青写了一本传记《红都女皇》,“四人帮”倒台后,江青被指控向卫基特泄露了国家机密。这些事情,张爱玲都是知道的。
当时有美国学者认为,江青是一个受男权社会伤害的女人,张爱玲则将此论嗤之为公式化的女权主义论调,说是“令人失笑”。
这一年,“亚洲年会”在波士顿举行,张爱玲又去了,其间与夏志清、庄信正、於梨华共进了一回午餐。不久后,她居然应於梨华之邀,去加州大学给学生做了一次演讲。
这是她平生仅有的一次,看来她对於梨华相当买账。
其时於梨华正在加州大学任教。张爱玲这次来演讲,当天还要坐飞机返回波士顿。
演讲时间定在下午3~4点,於梨华心情紧张,早早就去机场迎候,偏巧班机又误点了20分钟,她在候机室不知兜了几十个圈子,外加喝了两杯黑咖啡。直到见了张爱玲下飞机时的那份安闲,她才平静下来。
张爱玲穿一件暗灰色的薄呢裙装,肩搭一条紫红丝巾,没有戴眼镜。想必是有隐形眼镜,所以看人时半抬下巴,半垂眼睑。
於梨华一眼看去,不认为张爱玲好看,但觉得“她的模样确是独一无二”。
到了学校,已经迟了十几分钟,张爱玲却说要去洗手间整理一下。於梨华怕学生等得急,心里十分焦灼,但还是带她去了。张爱玲对着镜子,掠了一下并不纷乱的头发,又审视了一下脸上的淡妆,满意了,才进入教室。
那天,她演讲的题目是《奇异的西方:从一个未经驯化者的角度》。原定是演讲而不是念稿,可是张爱玲还是念了稿子,也许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了,念稿可以快一些。
她说的英语,字正腔圆。讲完后有人发问,她的回答也很简明扼要。在提问时,曾有片刻冷场,於梨华坐在台下,忐忑不安,但张爱玲却神态怡然,一点不窘。事先约定的时间一到,她一点头,就走下了台来。
比较文学系为她准备了茶点,她推说要赶飞机,婉言谢绝了。其实时间还早得很,於梨华不放她走,两人最后商定,到学校附近一个小咖啡室去坐坐。
入座后,张爱玲说:“我要一杯香草冰淇凌苏打。”说完,朝於梨华企盼地望着。
等冰淇凌苏打上来,她露齿一笑,那神情,简直像小孩子猛然得到渴盼的玩具一样。这样的眼神,还有张爱玲吸第一口冰淇凌苏打的神情,於梨华就此再也忘不了……
她在伯克莱大学时的住所,也是庄信正帮助找的,就在伯克莱城的杜兰街。是那种一间半的小公寓,厨卫齐全,很干净,离办公室又近,一切都符合她的条件。
公寓的外观是白的,起居室也如雪洞一般白,墙上没有任何装饰物或者画片,一排落地长窗,拉开白色纱幔,可见梧桐树绿、近海水蓝。屋内没有书桌,只有一张放在床头的小几,她把当初在香港为美新处工作时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就只伏在小几上写作。
每晚,她几乎要熬到天亮才睡,到中午时才起来,因此有人说她是“与月亮共进退的人”。
“孤岛”中的恬然老妇(6)
吃的方面,几乎到了极简的地步,一天只吃半个English Muffin英式松饼。,曾经喜欢吃鱼,但是怕血管硬化,遵医嘱不再吃了。但自小就爱吃零食的习惯,还是没改,将一天所需要的热量,一点一点分开来吃。
她怀疑自己患有“高胆固醇”疾病;还有初到纽约时患的“感冒”,现在也成了老毛病,一发作就只能卧床,几天不吃饭,一吃就吐。
她现在已经不喜欢购物了,“血拼”对她不再构成刺激和惊喜。长期以来更是不买书,她曾经对宋淇说过:“一添置了这些东西,就仿佛生了根。”
加州的这种生活,对她来说,非常合意。生活简约,并不意味着寒酸,而是长达20年漂泊经历养成的习惯。
赖雅去世后,沉重的家庭负担没有了,“皇冠”为她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稿费,使她能够安享宁静。
她在60年代初那么渴望的“转运”,就在此时悄悄地降临了。
在台湾,她40年代的作品已赢得了至尊地位,使她名声日隆。她在港台两地发表文章,可以拿到很高的报酬,就像今日我们这里的“一线作家”了。
到1972年,她已获得了完全可靠的经济保障,结束了自离开上海以来的颠沛生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她的归隐,不是简单的自闭,也不是失意之后的蛰伏,而是在再度蹿红时的主动放弃,因为她只渴望自由!
我们总算可以替她长舒一口气了。当年出走香港,固然使她躲过了“反右”、“*”之类的灾难,但资本社会中凶猛如虎的“游戏规则”,也曾让她苦不堪言!
多年的左冲右突,可以说一无成就;但是,她40年代在上海的那次“超新星”式的爆发,给她提供了一笔远期的收益,使她能够免于晚年的困厄。
她的家族留下的“特殊遗产”,使她在文学上独树一帜、历久弥新,这也令她受益不小。
在加州,只喜山中无客来,她也甚少出门和打电话,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通信。她与宋淇之间多年前的不快早已冰释,与宋淇夫妇的通信,是她最主要的一个倾诉渠道。
但就在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以后,却有一次破例,长时间地接待了一位访客。
这位幸运者,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超级张迷”水晶。
水晶原名杨沂,是江苏南通人,生于1935年,15岁去台湾,在台大外文系毕业后,做过各种行业,还到南洋去教过书、当过翻译。32岁时又到美国读比较文学硕士,学成后在加州大学任教。
他在台大读书时,就崇拜张爱玲,可以大段背诵张爱玲的小说。他的好友王祯和在台湾接待过张爱玲,这让他羡慕不止,老是打听张爱玲来访的情况,可又不敢去见她。
水晶到美国后,于1970年9月获得了一个机会,到伯克莱大学进修一年,恰和张爱玲撞到了一起。
这才是天赐机缘!他满心欢喜,一到伯克莱,马上就上门求见。
哪知道,他的探访,要比“三顾茅庐”耗时得多了,整整9个月后,才如愿以偿。
第一次到门口摁了门铃,过了好久,才从送话器里传出一个声音,迟缓而且模糊:“Hello?”
张爱玲大概当他是跑街的送货员了。
水晶一紧张,竟然也用英语作答,自我介绍了一番。
张爱玲说,不能见,因为感冒了,躺在床上,然后说了一声抱歉,就把送话器挂断了。
水晶后来又尝试挂电话,却是次次无人接听。一次周末,凌晨两点钟,他想试试看,一打,竟然打通了。
“孤岛”中的恬然老妇(7)
这次,张爱玲与他多说了几句。水晶先是说了在花莲那时候如何仰慕而又不敢近前的往事,之后又提出约见之请。
张爱玲还是答以不舒服,正躺在床上,婉言谢绝了。但是却要了水晶的住址和电话,说若是方便见的话,会先给他写张“便条”,然后请他打电话来联系。
水晶巴巴地等了一个月,音信皆无,才知道张爱玲确实是不想见,也只好作罢。
直到转过年的暑假,水晶在伯克莱进修期满,准备回到东岸去。临走前,把自己写的《试论〈倾城之恋〉的神话终结结构》影印了一份寄给张爱玲,算是留念。
至于见张爱玲的念头,早就断了。
大概是水晶的文章写得聪明,看起来孺子可教,张爱玲马上回了一信,说:“我总希望在你动身前能见着——已经病了一冬天,讲着都腻烦。”信里,请水晶下星期找个时间来,不过,还是要先电话联系。
6月份的一个周末,晚上7∶30,水晶终于走进了张爱玲的寓所。
他们这一谈,竟然谈了7个小时!
张爱玲生平不愿意见人,见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与水晶这样的交谈,在她一生中几乎绝无仅有。
她在赖雅去世后,何所思,何所想,甚至居处如何,外人都雾里看花。甚至像庄信正、夏志清这样的好友,也都难得见一面,一切都是通信往来。唯独水晶,算是近距离接触了一回。
水晶后来把这次晤面的经过,详详细细写了出来,发表在台湾的《中国时报》上,题为《蝉——夜访张爱玲》,这才让我们窥见了张爱玲隐居生活的一点真相。
在见张爱玲之前,水晶熟知胡兰成的名言——见到张爱玲,诸天都要起各种震动。可是真的一见,还是觉得与想象中的大为不同。
他忍不住,把这感觉说了出来,而且是说了再三。
张爱玲听了,似乎颇受触动,但仍笑容满面地答:“是这样的。”
水晶想象中的张爱玲,是个病恹恹、懒兮兮的女人,如果借用李贺的诗句来形容,是“蓝溪之水厌生人”,哪像她现在这样活泼和笑语晏晏!
他所见到的张爱玲,已经51岁了,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瘦。“尤其瘦的是两条胳膊,如果借用杜老的诗来形容,是‘清晖玉臂寒’。像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和血液,统统流进她稿纸的格子里去了。”
此外,张爱玲也确如胡兰成所说,脸庞很大。不仅如此,她眼睛也大,眼神清炯。那天,张爱玲穿着高领青莲色旗袍,斜身坐在沙发上,逸兴湍飞,笑容可掬,状态无比之好。
在水晶造访之前,张爱玲就备好了一份礼物。她知道水晶去年订婚了,特地去买了一瓶8盎司的香水,也是“香奈儿五号”。这倒让水晶十分不安,因为他来得匆忙,竟是空着手来的。
接着,张爱玲站起来,问他要不要喝点酒,是要苦艾酒,还是“波旁威士忌”。她说:“一个人家里,总得预备一点酒。”水晶回答不会喝酒,张爱玲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