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

第9章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第9章

小说: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人得密益。经咒并说,显密相资,自可随机得益矣。一显了般若竟。
  秘密章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秘密章句,即秘密般若。故说者:因在会之机,有应以显文得益者,有应以密语得益者,以是之故,所以说显之后再说密,冀得普益。密咒,即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又但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仍梵语。
  以音既未翻,所以莫领其义,不能解说。又咒是诸圣密语,既称密语,即印度亦不能解释。持咒之法,但令信心具足,谛信不疑,专切持之,自得其益。据愚见:持咒即是修行之法,当持咒时:此身端坐,或是经行,自然身不行恶行。口持咒语,无有间断,自然口不道恶言。心忆咒语,无有杂乱,自然意不起恶念。三业清净,岂不是修行耶。又咒多是鬼神王名号,持之则鬼神敬主,密得其益;亦如军中密号,呼其口号,可避危险。不必强求解说,但专心持之,密得其益。今试举一段因缘证之:
  昔有一人,家贫浪荡,游于他国,冒充太子。人相尚觉端正,被招驸马,因贵生骄,对于饮食等事,稍不如意,即起嗔怒。外国公主,有欲善承其意,因不知其性情,特访其国一商人问之。彼商人实知此人出身履历,系贫寒浪子,今既招为驸马,未便出他之丑。商人多智,乃授公主一偈,令其读熟,但教其音,不解其义。语云:“驸马若再嗔怒,可将此偈诵之,其嗔自息。”其偈曰:“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公主记忆不忘,一日驸马食时,又发嗔怒。公主将商人所授之偈,持诵一遍,驸马闻之,心生畏惧,何以我之丑历史,被其得知?此后不可发嗔,若更嗔怒,自必被摈,从此驸马安分矣。公主喜甚,但得 其益,不知其义。
  咒之功能,亦复如是。心经讲解已竟,唯望在座诸君,既已闻经,当因闻起信,因信生解,因解发行,因行得证。果能依此般若心经信解修行,现前可为完全道德之人,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证矣。
  憨山大师云: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自知,自昧本真,任受诸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圆瑛望在会诸位,各各燃般若灯,疾出生死昏衢,驾般若舟,直达涅槃彼岸矣!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1)
太虚大师小传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太虚大师于襁褓中丧父,5岁时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
  1904年,太虚大师16岁时,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士达上人为他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太虚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他取法号太虚。十一月间,奘年和尚携太虚往宁波天童寺,从名僧寄禅(法名敬安,别号“八指头陀”)受具足戒。次月,寄禅和尚介绍大师去永丰寺从歧昌禅师学经。
  1912年,太虚入普陀山闭关潜修佛学。闭关两年间,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1918年,太虚从日本回国后,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
  1928年,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1937年,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太虚大师对佛教改革的主张和实践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即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
  1947年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茶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
  太虚大师一生著述等身,今已由其弟子印顺法师等汇编成《太虚大师全书》。
  悬论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巨,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
  此经在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七次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的,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或考证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特殊之灵感者甚多。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奘师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而弘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读诵,亦功德无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乃此经之题。“般若”及“波罗蜜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斐”,“论理”为“逻辑”之类。若之义,虽可译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恶,如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为解释。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违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虚妄之分别, 。。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2)
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以之作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之智慧不同。今为之定义如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别智慧也。
  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
  其一,实相般若:即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实相般若故有诸佛及诸菩萨。此根本般若,离言说,绝文字,超分别,如经中谓: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即亲证诸法实相。此时此境,为一切文字言说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无可说。唯无分别智乃名般若,既无可说,何以复有此经耶?则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非文字,唯因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而人等众生未能证之,即未得实相般若。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有情,无有方便以开导教化,则虽自证诸法实相而不能利益众生。依此为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设方便的言说,即从亲证得的法中,假设语言文字,使众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说法。佛弟子中多闻而记忆力强者,如阿难陀辈,结集佛语而记录之,故有经、律、论三藏流传于后世。故实相般若离绝语言文字,但从实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顾理虽明,不离名字,未达无分别的亲证,故欲从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其间有功用者,即观照般若。是学佛之人,非仅限于三藏佛典研究到透彻明白,融会贯通便已,又须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如本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即系将近而身心、远而世界,观察觉照,决定明了自他一切万法如幻如化,当体皆空。若能依经中道理,以为思想知识之标准,起心动念,常有观照,勤为心理之训练,则向者之分别执著烦恼串习,可以改变,可以伏除,终可引生实相般若,而与诸佛菩萨的般若完全一致,是为观照般若。
  譬之渡河,实相般若为一切众生求渡达之处所;文字般若为诸佛菩萨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观照般若则为借船求渡之众生撑篙持舵的功力。是以依经解义,纵许博通三藏,若不身体力行,犹如空玩舟筏,不思行驶,终无渡达之日。其欲由解理而获亲证实相,亦犹是矣。且诸佛菩萨乃吾人之引导者,吾人对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获得亲证实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萨:究竟证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觉达到耳。
  波罗蜜多,华译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圆满成功而言。如前渡河之喻,则动身处为此岸,欲达处为彼岸,渡河事竣为到彼岸,乃得称为“波罗蜜多”。故内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波罗蜜多,乃至无量无数波罗蜜多,皆以诸事圆满成功为义。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语,应有当注意之三点:
  一、修行成功至于究竟圆满,如佛菩萨成就亲证诸法实相之彻底智慧,始得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其体性,唯是佛之真实彻底智慧,所有世间一切智慧,不能亲证诸法实相,故非般若;非彻底圆满,故更非波罗蜜多。
  二、文字如船,观照如在船上之驾驶努力。若证实相,则文字、观照皆无所用,所谓到岸不需船,亦无须撑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为中流之事。故文字、观照二者,虽称般若而未为波罗蜜多,惟实相般若,乃为般若波罗蜜多。但就有能达到实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则观照般若,亦得方便称为般若波罗蜜多。 。。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3)
三、诸法实相,初地以上菩萨,即能亲证而得实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本经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第以菩萨普度未圆,差别智未满,功德未熟,故须以实相般若为根本,以修万行而圆万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终以成就佛果为波罗蜜多。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学则为心之研究,则心固为存在之一种事。但以不见不闻,其义含混,故较其余事物难言,难以为研究之对象,依内典说明略有四种:
  一、肉团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