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机构。这就是他所说的“三脚凳”计划。根据他的这一设想,英国将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在这一地区英国有许多殖民地)两个理事会占有绝对优势。
但这个设计方案很自然地遭到美国与苏联的一致反对。
三,在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上,提出有利于大英帝国的“三分法”。
在分割德国问题上,英国与美国、苏联没有分歧,但是如何分割德国,英国却有自己的设想,即德国东部给苏联,西南部给美国,而西北部归英国。英国为什么要德国的西北部?因为这一地区是德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出海口,占有这一地区有利于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美国与苏联都反对。美国提出国际共管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丘吉尔坚持不干。最后,美国答应给英国30亿美元贷款,丘吉尔这才舒展眉头。
四,要求美国同意英国参加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太平洋地区有许多殖民地,但在战争中相继被日本占领。丘吉尔希望通过参加太平洋战争重返太平洋,但是美国不同意。在战争中登上世界霸主宝座的美国,要充任战后世界的领导者,不愿意英国分得一杯羹。
适应战争却不适应和平的政治家
战争终于胜利了。尽管丘吉尔没有能力挽回帝国衰败的命运,但是,他为他的国家确实尽了全力。然而,当和平到来时,这位善于谋划未来事情的政治家,却显得极为笨拙,他的许多想法都远远落后于新的格局。就连他最好的朋友罗斯福也说:“丘吉尔每天都会产生100个想法,但其中只有4个是有用的。”新的国际格局带给丘吉尔的是那么多的不适应。尽管他一度再次当选为英国的首相,但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处理国务活动远远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得心应手。
丘吉尔一生有三大嗜好:香槟、雪茄与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他每天早晨都用红酒下早餐,一边坐在床上喝威士忌,一边办公;中午和晚上更是要喝许多香槟或威士忌。他通常一边喝烈性酒,一边和政要交换对战争的看法。他烟瘾大,一天要吸8支大号雪茄,雪茄简直成了他的外部典型特征。这两项嗜好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然而,当他慢慢地游离于权力政治之外后,他失去了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他太贪恋权力了!曾经有人问晚年的丘吉尔:“你最喜欢哪一年?”丘吉尔毫不犹豫地回答:“1940年!永远是1940年!”因为这一年他担任了英国首相,进入了英国权力中枢。然而,一旦失去权力,他也就失去了快节奏的紧张生活。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一般来说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的,可丘吉尔反倒是在失去快节奏的生活后,衰老得非常快。晚年时,丘吉尔曾固执地让家人烧毁自己的一幅肖像画,谁劝也不行。原因非常简单:这幅肖像画画的是80岁时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一生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冷静清晰的预见。他一生创造的新词,有许多至今还在被使用,比如冷战(Cold War)、峰会(Summit Meeting)、特殊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等。
丘吉尔对自己的一生看得非常清楚:他是英国君主立宪以来51个首相中最有争议的一位,将会出现无数有关他的书,后人会对他的一生进行反复分析和质疑。他知道自己的行为给未来的世界造成的一些后果。为了让世人真正认识自己,他抢在他人前面,写了自己的回忆录。
1965年初,已91岁高龄并且得了老年抑郁症的丘吉尔突然病情恶化。1月9日,他突然拒绝了他一生离不了的嗜好——酒与雪茄。1月24日,丘吉尔逝世。
丘吉尔走了。他用自己的理念走完了他一生的政治之路。他用坚定与艺术挽救了国家;然而,同样的坚定与艺术却没有最终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大英帝国世界权力中心的位置在他的时代被彻底失去。人们不会忘记他战时治国的才能,也不会忘记他战后和平时期的无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打工走上从军之路(1)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生于1896年11月19日。他家里非常穷。穷成什么样?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说:“我出生的房子座落在村子中心,房屋破旧,一角已深深地陷进地里,墙壁长满了青苔,房顶长着野草。全家就一间房,有两扇窗户。”
这所房子里住着一个寡妇,无儿无女。后来,这个寡妇向别人要了一个2岁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亲。
朱可夫的父亲8岁时,养母就去世了。为了生活,朱可夫的父亲给一家鞋匠当学徒。朱可夫出生后,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他母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春夏秋三季到地里干农活,冬季则到城里打零工,一天只赚一卢布左右。朱可夫回忆说:“这点钱太少了,甚至还没有要饭的讨得多。”
人生有三大难:破锅、漏房、病老婆。童年时的朱可夫就占了一难:他家那间破房突然倒塌了。于是,他们只好搬到草棚里居住。
朱可夫的父母认为,自己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在经常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也要省出钱把朱可夫送到学校读书。
朱可夫读书很用功。每天在帮助母亲干完活后,就忙着看书做功课。尽管朱可夫读书非常好,可是家庭生活状况始终没有改变。为了生计,朱可夫只好到莫斯科打工赚钱糊口。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房东的女儿玛丽亚,二人相爱了,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可是沙皇颁布法令,凡是1896年出生的男子必须从军打仗。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一年了。
就这样,1915年8月7日,朱可夫应征入伍,当了一名骑兵。在战争中,朱可夫获得了两枚军功章。
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朱可夫回到了家乡。1918年8月,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参加了苏联红军,在莫斯科骑兵第一师第4团当兵。这个师的师长就是苏联大名鼎鼎的英雄塞米扬·布琼尼。
但是,朱可夫真正走上军事辉煌之路还是得益于伏龙芝的军事改革。伏龙芝是苏联最著名的军事家和卓越的统帅,他的最高职务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相当于军委主席和陆海军总司令。这个人去世得很早,1925年10月31日因病去世,只活了40岁。然而,伏龙芝临去世前领导的苏联第一次军事变革却给了朱可夫长期在军队工作的机会,进而奠定了他成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朱可夫是在1919年6月第一次见到伏龙芝的。当时,他的师正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乌拉尔斯克抗击哥萨克骑兵。有一天,伏龙芝要去看望增援而来的大名鼎鼎的苏联传奇英雄夏伯阳的第25师,路过朱可夫的连队,走到战士们中间和大家聊天。朱可夫立即被伏龙芝的人格魅力折服:这样一位名将,却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朱可夫后来说,这一次会面使他终身难忘。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一生的辉煌竟同伏龙芝密不可分。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统率的权利,不是一种像天赋那样天然遗传下来的特权;它是劳动的果实,是用勇敢换来的。”
朱可夫这个人打仗非常勇敢,1921年春天,在坦波夫省与安东诺夫白匪军的作战中,身为第2骑兵连连长的朱可夫率领部队与敌人2000多人的骑兵遭遇,朱可夫毫不畏惧,连续坚守7小时,6次与敌人白刃格斗,最终击溃了敌人。
100多人抗击20倍于已的敌人的进攻,竟然不仅守住了阵地,而且还击败了敌人,这在当时立即成为轰动全军的新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嘉奖令,授予朱可夫红旗勋章。
勋章有了,朱可夫也同时受到了苏军高层领导的注意:当时在高加索作战的斯大林、在坦波夫省作战的苏联名将(后来成为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都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连长。而伏龙芝更是注意到了朱可夫。于是,朱可夫很快从连长被提升为团长。
1924年,苏联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伏龙芝借着和平的机会,开始了苏军第一次军事改革。军事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就是用在战争时期表现优秀的青年军官取代保守军官。1924年底,苏军从550万人裁减到56万余人,而朱可夫留了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打工走上从军之路(2)
留下来的优秀青年军官干什么?上学深造!当时,苏军军官入学深造必须要高级将领提名。据说,朱可夫上学深造就是由伏龙芝亲自提名的。1924年底,朱可夫第一次来到列宁格勒,进入高级骑兵学校读书。
这批入校的学生几乎个个是精英。在这个班的花名册里你可以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许多高级将领的名字: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叶廖缅科等等。
伏龙芝军事改革就这样把朱可夫送上了辉煌军事生涯的起点。从那以后到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了10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旅旅长一直升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每个官兵都感觉得到他存在的力量
要做到卓有成效,仅靠天资聪明和渊博的知识还不够。有时做到卓有成效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赋、出众的才能或专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亲自实践那些看起来相当简单的事情,并在这种实践中养成追求成效的习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塞克特,这个人提出了建立“小型军队”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支精而不是多的军队。这个思想很快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是苏军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1937年,因苏联最高领导中了希特勒的反间计而被错杀。
图哈切夫斯基十分注重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建设军队,他敏锐地发现了塞克特的建军思想中最精髓的部分——“质量建军”,于是决定在苏军中建立坦克部队。在斯大林的支持下,他选定布琼尼指挥的骑兵部队进行机械化改革,先建立两个坦克团。当时,朱可夫就在这个部队第39团当团长。这次改革具有试验性质,苏军十分重视,要求坦克团的团长必须是最出色的军官。朱可夫在首选军官名单之中。图哈切夫斯基把名单呈报给了斯大林。斯大林打开名单,一看到朱可夫的名字,就想到了几年前发生在坦波夫省的战斗,于是毫不犹豫地在朱可夫的名字下勾了一下。于是,朱可夫成为苏军坦克部队的奠基人。
坦克部队初创时期,全军都盯着它,朱可夫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然而,朱可夫有办法把压力变成绩效。这些办法归纳起来就是:
勤跑路,讲养成,常示范。
勤跑路是说,朱可夫很少在司令部机关,总是跑到下面的连队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坦克是一部复杂的装备,坦克部队又刚刚建立起来,训练中,作战、后勤保障和装备保养等方面,都出现过不少问题。许多官兵都觉得不如回到骑兵部队。一次,朱可夫在一个连队视察时,发现几个士兵坐在一辆坦克旁边聊天。这时是训练时间,朱可夫感觉有问题,于是上前问为什么在这里聊天。士兵回答:“坦克发动不起来了,我们没有办法。”朱可夫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