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终结卷) >

第3章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终结卷)-第3章

小说: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终结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评:读一遍参透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2)
关于李斯个人的历史,虽然太史公在史记里给了个列传的名额,但比起唐宋之后笔记兴起的局面,可考的事迹还是少得可怜。太史公一句简单的“后二十年,竟并天下”让我对着电脑屏幕敲桌,敢情韩非同学一死,李斯就只剩下退居幕后埋头干活的命了么?所以曹三的书中绝大部分细节,自然都是于史无据。在他的序言里(他看来属于即兴型,官样文章的序言写得磕磕绊绊),他这么说:
  “本书试图采用镜像法则,站在李斯的角度,以正史记载为基准,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推断和揣摩,……对李斯的一生进行详细还原……”
  非但李斯,对许多其他的人物,包括或许只在史籍上留了个名字的小官员,作者都认真地把他们纳入故事的轨道。和许多叫嚣着“其实历史是这样的”、迫不及待地要把他们的私货装在历史的包装里面推销给读者的作者不同,曹三表现出的更多是对历史的一种理解,一种猜测,或一种感触,却决非一种断言。还是在序言里,他说: “古人已远,但他们曾和今天的我们一样……正因为他们那颗曾经火热跳动的心,才跳跃出那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而我写作的目标,便是临摹他们的思绪,重温他们的心迹……而不是只站在遥远的地方冷眼旁观。”
  先站在尊重历史和常识的立场对为数不多的史实进行扩充,确定一个没有先验价值判断而能自圆其说的事件历程,然后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这样的”历史感慨与解说。这样写出来的书,少了令人厌恶的居高临下指手划脚,多了平实与谦逊,赞成他的观点的人自然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不赞成的人也可以在心里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不会嗤笑着把书丢开。毕竟,作者的态度已经表明,这只是一种解释而已。为什么他挑选李斯这个其实资料甚少的人,而不是人生经历更丰富记载更详细的其他帝王将相,我不能在此乱猜,但这至少使得这本书只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举着历史解读的大旗,而作为一本小说,它也没有像其他写李斯的小说那样为其预设道德陷阱,结果蜕变成“历史解读”的另一模式,而是以一种脱离抑恶扬善、脱离褒此贬彼的文学形式出现,老老实实地把“人物视角的现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起书名所表明的对权术的分析外,这本书之所以得到许多额外的赞誉,是因为作者广博的知识、认真的考证和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能力。如果说开篇荀子门下所谓“中专班”“博士班”之类还是作者信口的设定,后期越来越详细的制度考证和推测则证明了作者态度的认真。曹三只是个业余作者,但是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考证,实在够让绝大部分古装电视剧的编剧汗颜。唯有当代人,唯有年轻人才懂得的词句、比喻、解说,和文言式的词句、论述并列在一起,一口气看下来,竟然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全无拼凑之嫌,更无堆砌之累,令人不是拍案叫绝而是叹绝了,文言还可以这样用,白话还可以这样写!没错,单论语言功力,此书无疑凌驾于绝大部分网文乃至纸本文章之上,就连许多以所谓“文笔优美”著称的文章,在此书的流畅优美、一气呵成之前,恐怕也只好或多或少与“拙劣”搭上干系。或许,这还有一部分是要归于作者对叙述这个故事的激情和因此而层出不穷的创意吧,形散神聚也好,彩线穿珍珠也好,气为干文为枝也好,能把古今中外,三教九流,远到原始人类,近到超女选拔,从四书五经到现代物理,从老庄墨韩到弗洛依德,股票期货,数学程序,鲁迅小说,苏轼文论,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一切看起来像一个大杂烩——可它还偏偏就不是大杂烩,作者这一招出得险,小说看起来有些失却了小说的样子而仿佛带了几分论说散文的影子(还是夹叙夹议),但它所依据的绝大部分细节却都是虚构的。这么广博零散的知识,多走一步将变成夸饰现才,少走一步又会变成画蛇添足,但作者巧妙地平衡成功了,流行歌曲、文言警句和当代人耳熟能详的内容混在一起,结果居然天衣无缝,读下来只想大叫爽快,并无一丝一毫的违和感。人物的大段对白,更是多采用文言形式,在火星文脑残体理直气壮的时代,在大多历史类小说和电视剧说话像做报告的时代,在符号多过汉字的韩式小说成为流行的时代,这只能称之为一种高贵品质了。
  

书评:读一遍参透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3)
与表面看起来的轻松、调侃不同,曹三始终是郑重的,不仅仅是因为偶尔出现的语气堪称古典的抒情片断,而在于,尽管叙事修饰时有夸张,在议论和分析、特别是大段的议论和分析时,他却总是平和和认真的,在发表观点的同时,也向读者传达着这样的一个信息:这些是我相信的,现在我告诉给你们。而不是得意洋洋的“事情其实是这样的,怎么样,现在知道了吧?”写到此处,我在想,也许让我最终喜欢上这本书的,其实不是丰富广博的知识,不是优美流丽的文笔,而是作者认真平实、有一说一的态度。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名为“流血的仕途”的书中,并不像通常所想像的那样对权力斗争津津乐道,乐在其中。说得更准确些,津津乐道的人物是有不少的,但那不是作者,甚至不是李斯。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认真地投入和对待职业生活的人,越是不会把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和赖以谋生的手段拿来当成炫耀和谈资。
  我读网文的时候,总是留着心眼,不看得太进去。这个时代只要会上网会打字就能写书,随即涌现大量三观不正的作品。错字连篇满口胡话的东西,看两眼就决定点小红叉,而看似正直充实的文字,往往会看到后来才发现大大的不对味(这个是所谓的地雷罢),当初喜欢上这部作品,可因为那个“流血的仕途”的题目,仍然没有对它放下心来,也就泛泛地浏览。直到看到如下的段落:
  “19世纪英国首相帕斯麦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都什么论调?化外之民,犬戎蛮夷。有奶便是娘,动物便是如此,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难道就不能有更高一点的精神境界?”
  不可否认,这么一段话出现在一部仿佛以权术为卖点的文章里,其实是有点诡异的。但也正是这段话,让我最后放下心来接受这篇文章。我喜欢李斯但我不认同他的很多为人,那么作为一本写李斯的书,比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更不能让我接受的是,肯定(我认为)根本不应该肯定的东西。即便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而是最坏的时代,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礼崩乐坏,道废纲弛,人总是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权利对不对。也许把这段话放在这里,还算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至少还有一部分人,在关心权术时不经意地会扫到。总好过一本正经地大声疾呼出来,迅即埋没于一堆讪笑和板砖。
  不要理会封面上“读一遍参透历史 读两遍醒悟人生”的夸大其辞,不要理会封底上毫无技术含量的空话推荐,不要理会黄易风格和广告语模式的大小标题们,甚至不要理会“流血的仕途”这个毫无新意和品位的标题党书名。这本书的价值不因这些东西而存在,也不因无视它们而改变。真正阅读的快乐,不是来自这些夸张而空洞的提示,而是来自对文本本身的观赏和品味。而这本书,从内容,从文笔,更从写作态度,是值得发自内心的观赏和品味的。
  (搞到最后,我也变得这么正经了……)
  (作者:佚名 读者)
  

目录(1)
第一章 逐客令
  对李斯来说,把《谏逐客书》写好并不难,他一不小心就把《谏逐客书》写成了千古名作。难的是,要让《谏逐客书》达成它的使命——改变嬴政的决定,挽救他的命运,也挽救那些外客们的命运。
  第二章 郑国营救路线图
  蒙恬听完,好半晌才回过神来,叹道:“先生此计,千古未有之妙,千古未有之险。”
  第三章 神龙出世
  来者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何而来,为何要来?他的到来将对李斯和秦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人到达咸阳之后便会自然揭晓。
  第四章 久违的韩非
  这一年,韩非已是四十四岁。十年前,他和李斯在兰陵分别,此后,两人际遇大异。原本弱势的李斯青云直上,仕途通坦,原本强势的韩非却江河日下,不能得志。
  第五章 最高武官
  与此同时,秦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已悄然倾斜:尉缭的加入,让外客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尉缭为国尉,李斯为廷尉,军队、司法、外交等要害部门,皆控制在外客之手。
  第六章 初度出使
  当日同学辩论,输赢无关利害,大不了一顿饭钱,付诸一笑可以。如今兄弟对弈,赌的却是一个国家,无数条人命,韩非誓要保韩,李斯却志在灭韩。水火交锋,无可折中。
  第七章 三城记
  最牛的生意是什么?莫过于贩卖战争!
  第八章 小巫见大巫
  姚贾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李斯。就目前而言,李斯不仅在家庭上比他成功,事业上也远比他成功。他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和李斯的区别在哪里?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际遇?
  第九章 回马枪
  秦赵之战,也给当时的国际形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赵国本是合纵的首倡者,却率先背叛合纵,攻打同盟的燕国。且不说燕国恨之入骨,即便是齐、楚两国,也不敢再相信赵国。
  第十章 再见吕不韦
  吕不韦的死讯很快传到咸阳。如何处置吕不韦的后事,对嬴政也是一个考验。吕不韦宁愿以死相抗,也不肯入蜀,这份激烈倒是颇出乎嬴政的预料。
  第十一章 韩非入秦
  秦国兴师伐韩,不为攻城,不为略地,而只是想要韩国交出一个人——韩非。如果说,以前的韩非还只是在小范围内拥有知名度的话,随着这场战争的发生,韩非之名即刻传遍天下,无人不知。
  第十二章 韩非之死
  对君王来说,不足为人臣者,只能有一种解决之道——杀无赦。
  第十三章 统一之战
  长久以来,在神州大地上,同时存在着七个国王。“七”也许是很多人的吉祥数字,但绝对不是嬴政的。这时的嬴政,他的吉祥数字只能是一,独一无二的一,一统天下的一。
  第十四章 帝国的初夜
  在嬴政看来,皇帝就该走自己的路,而且还不许任何人说。
  第十五章 嬴政三十四年
  这一年的李斯,已是六十四岁的老翁。遥想三十四年前,他初到咸阳,在逆旅的屋顶上向自己郑重许下誓言:出仕不为丞相,此生虚度。如今,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就在这一年,他终于抵达仕途之巅。
  第十六章 焚书坑儒辩
  如契诃夫所言,别人的罪孽,并不会使你变成一个圣人。尽管干过焚书之事的远非李斯一人,但这并不足以成为给李斯开脱的借口。
  第十七章 赢政的恐惧
  如果真的没有神仙,如果真的没有不死神药……嬴政几乎不敢再往下想。难道,以他的帝王之尊,也只能向死神卑躬屈膝?
  第十八章 死亡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