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这个海底小部落的食物来源:一盘“牛肉”,其实是海鳖的里臀;一盘炖猪肉,其实是海豚的肝;用鲸奶制作的奶油糕;从北极海藻中提取的糖;用海洋生物“秋牡丹”制造的果子酱。
除了食品外,尼摩船长还用一种贝类的足丝制造衣服,从地中海海兔中提取染料,从海产植物中提取香料,用大叶海藻制成床垫。尼摩船长平时用鲸鱼须制成的笔,蘸着墨鱼汁写字!
不仅如此,尼摩船长还发展了海底养殖业:培育巨型珍珠,再卖给地面上的朋友,把收入用来资助各国民族解放事业。甚至,闲暇时间中,尼摩船长还带着伙伴在海底森林中打猎。可以说,陆地农业提供的一切,尼摩船长都可以在海底世界模拟出来。
第二节:人类的新朋友
畜牧业将人类历史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上千年前,人类饲养对象的名单并没有多大改变。科幻作家不甘寂寞,去寻找新的人类朋友。
除了蜜蜂、蜗牛等极少数例子外,为人类所训养的动物,总要有一定的灵性。所以,鲸鱼便成为科幻作家在这个领域的首选。迟书昌在《大鲸牧场》中,就描写了对鲸鱼的人工饲养。当然,鲸鱼经济价值极高,也并不只是用来作食品。在宋别离的《海精灵》中,生物学家专门饲养抹香鲸,是为了人工培育龙涎香。这样可以避免商业性捕鲸带来的危害。
第三节:人造食品
从野菜野果到今天的农作物,人类经过数千年的良种选育才获得了今天的亩产量。但是,科幻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慢腾腾的脚步了。他们希望用人工方式制造出新的食用物种,大大丰富人们的餐桌。
早在三十年代,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就创作过科幻小说《永生粮》。这是科幻中少见的一部描写食品科技的佳作。科学家布罗依尔发明了“永生粮”。它是一种菌类,只要放在空气里,受阳光照射,就会通过合成氧而生长。而且,吃起来有果酱的味道。不过,布罗依尔彻底解决饥饿问题的宏愿却被市场经济淹没了:“永生粮”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全面地描写了一种新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
前几年有报导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现了大型“粘菌团”。每块重几十斤,形似肉团,泡在水里自然生长,而且吃上去非常可口。如果不是它生长速度太慢,几乎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永生粮”了。
前不久,贫困的非洲和富裕的美国打了一场“捐助官司”。美国人把转基因食品列入赠送非洲的救灾物资里。而受援的非洲国家则坚决抵制,宁肯挨饿,不吃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的转基因食品。这是当今社会给予转基因食品的最强烈的怀疑。
然而,转基因食品早早便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笔下, 并且还是作为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之一被展示给大家。在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未来市的居民给小灵通品尝了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的蔬菜。它实现了七十年代末还堪称奇迹的梦想——反季节载培。
几十年过去,时代改变了。对科技的热情被怀疑所取代。在《替天行道》(中国王晋康著)里,MSD公司在他们的种子里埋伏了自杀基因。这看起来更无可厚非:MSD花了几十亿搞出这么个高产品种,如果农民们自己留种子,公司迄不要破产。但是由于技术问题,自杀基因蔓延开去,杀死了大批农作物,导致了一场生态灾难。
或许是中国人在物质贫困时代生活太久的原因吧,早年的中国科幻作家非常喜欢设想新型食物的产生。五十年代,迟书昌创作的中国早期科幻代表作《割掉鼻子的大象》,更描写了一只二万五千斤的肥猪。它是被通过电波刺激脑垂体的方法育肥的。这个预言有部分得以实现:如今的饲养场里确实在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但这样得到的肉食对人体是有害的。
一九七六年,叶永烈在文革后中国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中,设想了从石油里提练廉价蛋白原料的图景。
在迟方的《机下蛋,鸡生……》中,人们已经可以用机器合成鸡蛋,并且可以随意配入各种添加剂。养鸡场生意日渐萎缩。后来,通过某种技术合成新饲料,鸡吃后可以生产APT塑料,又使活鸡派上了新用场。
读到上面这些小说,其中的时代观念差异令笔者唏嘘不已。如今成为国际矛盾小小热点的转基因食品,曾几何时还被科幻作家大力呼吁过。而市场上虽然还没有机器蛋,不过“土鸡蛋”的价格总要压着饲养场出来的鸡蛋。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新的潮流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2)
第二章:资源开采
B二章简介
第一节:采掘技术
第二节:太空矿业
B二章简介
和农业一样,矿业在今人的眼里似乎也属于低科技,但科幻作品并未忽视过阴暗狭窄的坑道和荒凉的矿山。在采掘技术里,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资源开采的新形态。而太空矿业则树立了第一种似乎有存在前景的太空经济形态。
第一节:采掘技术
工业革命以来,采煤业成全了全世界最早的工业化。煤炭不仅提供能源,而且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使用。但它从来没有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暗无天日的巷道、矿工们粘满煤粉的面孔,更有那一次次吞蚀生命的瓦斯爆炸。即使在今天,每发生一次来自地狱深处的爆炸,都会使我们的心再度揪起。煤矿,它什么时候不再吞蚀生命?
虽然采煤已经被视为“夕阳产业”,但在可见的未来,人类还是需要煤的。它可能不再是主要燃料,但依然是化工工业优秀的原料。那么,可不可以使煤不再染血?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短篇《地火》中,设计了气体采煤法:把煤矿变成一个巨大的煤气发生器,使煤层中的煤在地下就变成可燃气体,然后用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地面钻井的方式开采这些可燃气体,并通过专用管道把这些气体输送到使用点。这样,矿井将消失,煤炭工业将变成一个同现在完全两样的崭新的现代化工业。”
当然,作者也知道,煤的地下气化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只写到这一步还算不上前瞻性的预言。他进一步设计了地下气化煤炭的全过程:开采通过在地面向煤层的一系列钻孔得以实现。它们向煤层中布放大量的传感器,点燃地下煤层,向煤层中注水或水蒸气,向煤层中通入助燃气体,最后导出气化煤。
郑军的长篇科幻《寒冰热血》也是以开采技术,而不是开采对象为题材的作品。从南极拖运冰山到热带,解决那里的干旱,这种设想早已有之。不仅出现在一些科幻作品里,而且沙特某富翁曾经进行过实际策划。在致冷机没有发明的十九世纪,也曾经有美国人因为将极北地区的冰贩卖到温带城市而发了大财。不过,以往此类设想都是以传统的船运为主。而用船运冰缺乏经济规模这一点,将永远限制南极采冰真正走向现实。
在《寒冰热血》中,“冰山快递公司”运用了可控漂流技术。他们在方圆几平方公里,总重量几亿、甚至十几亿吨的冰山上安装大功率液氢推动器。将冰山缓缓推入固定的洋流,由洋流传送到目的地。这个过程长达几个月,途中要经过热带,甚至赤道。冰山会融化近一半。但剩下的一半仍然能够提供一个小国一年的用水量。
第二节:太空矿业
虽然每年地质学家都给人类汇报出某种矿物的新储量,但远远不足以减轻人们的忧虑:它们采完了怎么办?毕竟许多矿产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千万年,甚至亿年的结晶。所以,太空往往成为人类寄托资源梦想的地方。
以笔者愚见,在可见的未来里,太空中真正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或许只有太阳能一项。因为采矿业务要有很大的能量补给,而太阳系中可能的矿产资源都在地球轨道外,需要人类将能源运输过去。更何况其它各种生命维持资源。不过,这些实际困难并不妨碍科幻作家大量描写星际矿业开采,其中涉及五花八门的内容,甚至被视为人类开发宇宙的主要动力。
太空矿业很少成为主题,但却是许多科幻作品的背景。在科幻片《全面回忆》中,主人公奎尔要在迷宫一样的火星矿场中追跑打斗。在《九霄云外》(Outland)里,主人公身为矿警,在火星的一颗卫星上主持正义。那个矿场出产钛矿石。《异形》第一集里那艘倒霉的太空船,最初只是被派去运载两千万吨矿石。而在《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中,英雄好汉在云城“贝斯平”里和黑郧爵展开较量。而这个云城是为在大气层里收集某种矿物建筑的。
很多太空剧式的科幻作品里,某个星际国家之所以强大,完全在于它拥有某种矿藏。在《沙丘》中,香料成为阿拉基星球扩展势力的源泉。这种香料不仅香,而且可以使人获得特异功能。在《消灭的光环》里,日本作家眉村卓把故事的主要背景放在拉克占行星上。这颗行星是地球联邦的后起之秀,原因是它出产一种海藻,在其他星球能够大量繁殖,产生氧气。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3…1)
第三章:带你去远方
B三章简介
第一节:海陆空新交通
第二节:奔向太空
第三节:星体飞船
B三章简介
今天的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近代冒险作品的血统。只不守,在冒险作品里,主人公骑马乘船就可以出行,而在科幻作品里,科幻作家们先要赋予他们前所未有的先进运输工具。
在海陆空新交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环境里,科幻作家们对析运输工具的幻想。奔向太空的梦想也要由宇航技术来实现。而星体飞船虽然是宇航技术的一部分,但它比较特殊,故而单独介绍。
第一节:海陆空新交通
要想飞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处秘境,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于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便成了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
铁路是工业革命带给世人的第一批礼物。在科幻小说诞生的年代里,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现实。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将它“铺”得更远。与铁路时代几乎同时,在法国诞生了科幻文学的一代宗师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于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纳克》中,竟然描写了一条宏伟的欧亚大陆桥。
这条铁路从塔什干铺向中国的和田,穿过平均海拨三千米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再经芜恙、新州、兰州、西安、郑州、鲁南,最后到达北京。尽管凡尔纳对中国地理不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明显标识错误,但这部作品更多地留给我们的,是将科技进步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激情。在同时代的的满清政府里,就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务派官员,恐怕也没有勇气设想出,在自己的国土上能出现如此宏伟的景观。
一八九五年,凡尔纳的《机器岛》出版了。这部作品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巨舰巨轮夸张到了极限。机器岛的制造者是美国人。凡尔纳在开篇时讲明了自己的看法:美国人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小说里把机器岛描写得越大,越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机器岛本名“模范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