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跨海来到清朝 >

第4章

跨海来到清朝-第4章

小说: 跨海来到清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传教士已见到了苏菁的身影,挥手向她打了招呼,"小伙子,欢迎你啊! 我没有见过你,你是第一次来教堂吗?"

一旁的年轻人见有第三人进来,也不再辩论下去。

"神父你好,我听过主的福音,虽没信教,但也对天主教的教义很感兴趣。 不过我今儿来,是想请问您有没有一些洋文书能借我看看"

"愿主保佑你,难道你懂洋文嘛?我叫白晋,来自法兰西,很高兴认识你。 你叫什么名字呢?我这儿有些法文书籍,大多是与算学或天主教相关的。 还有些其它传教士留下的一些英文和葡萄牙文的书籍,你对哪些感兴趣呢?"

"我可不懂啥洋文,但我来自广州,在广州偶而能接触到一些海外来的人。 我觉得有趣极了,想借点儿你们的书来瞧瞧。"

"真难得遇上对洋文书有兴趣的人啊。 你跟这位公子倒是碰到一处了。 借你书没有问题,如果你愿意,可以多来教堂,我愿意交你洋文"

"那真是太好了! 白神父,先谢谢你了。"

苏菁说完,转过头看向那位年轻人:"这位公子,你看得懂洋文吗?刚刚听你们说话,似乎你是信天主教的,是吗?"

这位年轻人长身高挑,双眼细长,双唇却厚,看起来是极温和的一个人。 听他的声音更是醇厚低沉。

"这位小弟,没想到你这么年轻也听过天主教,还对洋文书有兴趣。 原来你从广州来,那倒是难怪了。 我家里的太祖母是信奉天主教的,自小陪伴我的嬷嬷也是信教的,所以我略知一二。"

"白神父,大哥哥,我能请问你们刚刚在谈些什么吗?我好似听到一些关于崇拜偶像的话。"苏菁开口问起。

白晋看到一个这么年幼的小少年都对天主教这么感兴趣,很愿意向他解释。 而年轻人也希望能多一个中国人,能够和他站在同一立场。 于是也在一旁对白晋的解说加以补充。

原来,因着孝庄太后信教的缘故,而康熙帝也很信赖倚重几位传教士,所以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虽不能说很顺利,却也没受到朝廷的阻止。 康熙十四年时,当时皇帝甚至亲自巡视了在北京的教堂,并题字“敬天”由每个耶稣教堂复制悬挂。可以说,当时朝廷对天主教的态度是支持并鼓励的。 可后来,在中国总理教务的颜铛神父,却要求教徒遵守教廷几十年前的教令,同时要求各地教堂摘除康熙题字的“敬天”牌匾,禁止信徒祀孔祭祖,禁止信徒为死人立牌位,禁止用天主教的信理去附和中国古书里的训诫,并开除了2名违反教令的信徒。

罗马教廷支持颜铛神父的作法,在中国的如白晋等一干传教士却支持康熙的说法:"祀孔祭祖是中国传统礼仪,属于文化活动,不是偶像崇拜。只要不违反天主教的基本信仰,天主教徒有权自己决定是否参加祀孔祭祖活动。"

事态渐渐严重,转化为罗马教廷跟清廷政府权力和政治利益之争。 就在去年,罗马教廷裁决中国礼仪是一种异端,予以禁止今年甚至还派了多罗等一行人到北京与清廷交涉。 现在多罗等人还留在北京,等待皇帝的接见。 但皇帝认为这是干涉清廷内政并且干扰了朝廷正常的统治秩序,绝不能够允许。

现在朝廷上下吵成一团,大多数官员都上书,建议驱逐传教士。 更严重的,甚至重新建议康熙锁国闭关。

听到这样的故事,苏菁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罗马教廷历来就是最霸道不过得了。 在古欧洲历史上,也是屡次干涉各国内政。 有多少位国王是由教廷扶持上,又有多少位国王是被教民给推翻的。 更别说那恶名传世的十字军东征杀人无数。

现在居然又欺负到中国头上来了! 虽然这段历史苏菁并没有学过,但对古罗马教廷的恶劣深有体会的她,很能理解康熙的想法。 各国有各国陈年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风俗,凭什么就硬要逼人改呢?难道一个信奉天主的信徒,就不能同时怀念祭拜自己的祖先了吗?

苏菁虽不多说,但他的神情和忿忿不平的眼神,让一旁的年轻人感同身受。 他虽然受曾祖母的影响而信奉天主,但毕竟并不痴迷。 自小到大所学的传统和祖宗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如今罗马教廷和朝廷之间的争执,让他感到很困扰。 也才会来到东堂,希望白晋能够开导他。 但哪里想到,白晋虽是支持清廷的主张,却也无力反驳罗马教廷的决定。 毕竟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影响力和势力之大,不是一个中国人能够想象的。

讲完之后,白晋也只能摇头苦笑。 不用多问也知道这位新教友小伙子的立场了。

"算了,我们不多说了。 我进去取些洋文书出来,你们俩谈谈吧"

向白晋道了声谢,苏菁就开始和这位年轻人聊了起来。 原来他名为黄英涛。 他其实也深知如今教廷和朝廷的争执,不是他们这些小人物能做主的。 但听闻朝廷有可能驱逐所有传教士,并禁洋。 他不禁感到很担心。

聊了没多久,苏菁对眼前这位黄大哥真是深有好感。 他非常的博学,虽及不上师傅,但或许是年纪尚轻的缘故,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如师傅那么悲观实际。 他语气温和,谈话含古盖今,事通中外,事事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偶而轻轻一笑,笑声是那么的轻亮,苏菁双眼渐渐发亮。

而黄英涛对这位苏姓小弟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这真是一位富有灵性,悟性又奇高的小伙子。 不但言之有物,问的问题又总是能点到要点,恰到痒处。

两人越聊谈性越高,直到白晋拿了些书给苏菁,两人还是相约到街上茶楼继续秉杯高谈。

6、逛街

"苏公子……"

苏菁爽快的打断了黄英涛的话,"你叫我一声小青子就好了! 若是不介意,我也就称呼你一声黄大哥,可行?"

黄英涛微微一笑,细长双眼看似温和,却闪过一抹精光:"小青子吗?那为兄就托大,认了你这个小弟了。 不知贤弟是何时自广州上京的?"

"小弟才刚抵京不足一月。 没想到在京师,竟有一座这样堂皇高耸的教堂,真是长了见识了!"

"呵呵~朝廷对洋人的天主教一向是宽宏的。 只恨那教廷欺人太盛,竟妄想干涉我朝内政。 如今当今圣上虽仍不肯接见教廷来使,但朝中大臣早已议论纷纷,不少官员要求禁洋。 此间牵涉之广,早已超脱宗教与祭祀之范围。"

苏菁欲言又止。 黄大哥看似温和,但话语中却隐隐透出些许讽刺与精明。 原本一再提醒自个儿要维持低调,却终于忍不住开口:"禁洋?! 这岂不是因噎废食吗?!"

"哦~" 黄英涛挑眉一笑,深深的看向苏菁一眼。

"因噎废食?贤弟这话却是从何说起?"

苏菁此时已后悔的恨不得咬了自己的舌头去。 但话已出口,不如一吐为快。

"宗教只是百姓心灵上的一种寄托,祭祖其实也是。 两者并不冲突。 若教廷以此为由,欲干涉我朝内政,自是不该轻易妥协。 但据理力争也罢,协商交流也好,若因此就关上大门,不再与外界来往,岂不是平白的让自己落后于他人,被排除在世界的进步潮流之外?"

"此言差矣! 这位公子想必是未熟读圣人之言。 想我堂堂华夏大国,本就处于世界的中心。 洋人的奇妍技巧,用来打发时间,逗乐取笑足矣。 但我朝岂有任何落后于他人之处?真真是小人之言!"

一旁桌上一位老者,摇头晃脑的接了苏菁的话,狠狠批评了一番。

想苏菁在接受邬思道的教导之前,对所谓的圣人之言的确是一窍不通。 但此刻听了老者的偏激批评,霎那间不由得膛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此乃夜郎自大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朝固然是巍巍大国,但自闭其关则自绝利源,夺民生而亏国计,尤不可也。 毫不可取。"

此人声音豪放有力,转头看去,却出自于一矮小书生。 年约三旬,身长不足六尺却略显横胖。 此时茶馆内早已纷声迭起,众人因着禁洋的话题,均放声大张言论。 黄英涛一见,连忙拉起苏菁的手,向那书生使了个眼色,向茶馆外走去。 之前批评苏菁的那位老者,虽有心与书生辩论,却被茶馆内其它人给拖住了脚步,只得作罢。

"在下庄亨阳,这位小公子年纪轻轻,却有此不凡见识,真是令人佩服。"

苏菁面上闪过一抹红晕,虽然急忙掩饰,但黄英涛却眼尖的抓到,暗自一笑。

"小弟苏青,只是些许浅见而已。 庄先生如此赞誉,真是不敢当。"

"其实两位所言皆金玉良言。 只叹现今朝廷上众要员,皆自恃为圣人弟子,低看了才技交流和通商的重要性,真是令人无奈。"黄英涛感叹。

"没错! 其实在下出身于福建沿海一带。 自幼即见沿海的渔民们,都甘冒大险,远涉至南洋交易。 虽朝廷屡下禁令,却屡禁不止。 想我泱泱大国,海岸线漫长 ,若能开通海路通商,那将是多大的一笔税收啊!"

苏菁点头同意。"庄先生,您讲的比我说的精辟多了。真该上书给皇帝才是。"

黄英涛也说:"庄先生大才,自当将一身才学报效国家。"

只见原本高谈阔论,神采飞扬的庄亨阳,一下子就缩水三尺似的,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实不相瞒,我是康熙三十七年的二甲进士,后派至山东莱州潍县任知县 。此次是任期已满,回京述职。因潍县也靠海,我将老家的造船工艺引进了潍县,没想到却有人看上了那船厂,仗着有朝中大员撑腰,硬是要将归属于朝廷的船厂据为己有。因我死命的抗拒,得罪了一些人。 进京至今,新的任令迟迟未下来。 我都已在京里待了近一年了。"

黄英涛和苏菁都大吃ㄧ惊,黄英涛更是脸色一暗。

"今日与庄兄一见如故,庄兄的见识与胆量实在令人佩服。兄弟与裕亲王略有交情,裕亲王年轻有为,思维新颖,想必会赏识庄兄之才! 若不嫌弃,可为庄兄引荐一二。"

庄亨阳大喜。 自打进京后,他也千方百计的,希望能求人引见于权贵。 不求能高升,只实在不想这样混迹于京里。 但毕竟出生寒门,当官期间又不贪污收贿,囊中羞涩,哪来的银两去贿络呢?一些王爷高官的府上,他连门上管家那关都过不去。

苏菁见状也为庄亨阳感到高兴。" 为了庆祝我们三人的相识,我请两位大哥去吃饭吧。"

黄英涛和庄亨阳相视一笑,具皆同意。

苏菁和黄英涛跟着庄亨阳,弯弯拐拐的走进了小巷内的一家小面馆。 只见面馆内并无设座位,桌子的高度比常见的略高,十数人都排排站着吃面。 只听到咻咻的吸面,喝汤的声音,竟是无人交谈。

"两位贤弟,你们可别看这小小面馆毫不起眼,这儿的面条特有劲道,而且汤头浓郁,美味无比。"

"哈哈~没想到庄兄一闽南人士,却喜吃面条啊!"黄英涛笑说。

庄亨阳搔头莞尔一笑,"说来也怪。我一生罕至北方,却不爱吃米饭,就爱吃面食。 在山东时少见面条,只能吃大米。 到了京师却餐餐都吃面了。"

"我也爱吃面呢!"苏菁说。

谈笑之间,小二已端上了三海碗的刀削面。 虽是海碗大小,只见白通通的面条上配上几根青菜,洒上些许青葱和红椒末,简单的配料却奇香扑鼻。

苏菁连忙先举起了碗,喝上一大口的汤,没想却烫着了舌头,又急忙的放下了碗。黄英涛赶紧的为他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