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好孩子 好习惯 >

第17章

好孩子 好习惯-第17章

小说: 好孩子 好习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曙光。

  “家长”的含义是什么?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这样一个充满封建专制意味的称谓,与爱心无缘,与现代教育相悖,我们怎能容忍它泛滥于民主的生活?我们还要把它带入新的世纪吗?

  当然,“家长”不完全等同于“家长制”,却是“家长制”的主体内容。请看《辞海》第1023页关于“家长制”的解释:

  家长制 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在家长制家庭里,家长握有经济大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旧中国的家长制,在宗法制度下,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维护封建财政,巩固封建统治。新中国推翻了封建买办阶级的统治,废除了家长制。

  众所周知,在许多父母的观念里,“家长制”依旧是根深蒂固的。媒体频频报道的未成年人受伤害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对孩子的摧残所致。前些年有青海小学生夏斐被母亲活活打死一案,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不是满分;近期又有北京小学生王闯被母亲打成重伤送医院抢救等等。实际上,“家长制”并不局限于父母所有,社会各界甚至一些教师也养成了恶劣的“家长作风”,如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某小学一位老师,因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不肯承认,怒令全班85名学生集体下跪;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西大村小学一位老师,用很烫的火钳烫6岁女孩,就因为喊她没有马上答应。类似的暴力惨案举不胜举,精神伤害更是不计其数,可为何屡禁不绝,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天下最爱孩子的人莫过于父母。哪个父母不愿意孩子健康?哪个父母不渴望子女成才?问题是我们应当弄清楚,孩子怎样生活才会健康?孩子如何努力才能成才?

  在我们的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中,有不少的发现值得人们思考。譬如,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种类型,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孩子一些自由的发展空间,时常与孩子讨论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不断肯定孩子的各种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问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恰恰相反,父母经常批评和责打孩子,对孩子训斥多于鼓励。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甘居下游,不敢想不敢问更不敢干,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他们影响父母的能力越来越强。不管成年人接受与否,21世纪已经成为了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明智的父母应当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而不能再故步自封地自恃“家长”的威性,不肯放下架子真诚地做好“父母”。

  基于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基于大量悲剧的教训,我以一个父亲和儿童研究者的名义郑重呼吁:文明人士行动起来,为改变“家长制”时代而奋斗!

  从历史变迁的意义上讲,“家长”二字犹如旧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走向21世纪的人们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可是,极具强烈讽刺意味的是,“家长”一词应用广泛,约定俗成。譬如,家长会、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等等。就连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中,也有“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等字样。不过,该法律提到“父母”字样共九处,八处用了“父母”,仅一处用了“家长”。细想一下,此处“家长”改为“父母”有何不妥呢?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不受基于儿童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所表达的观点或信仰而施加的一切形式的歧视或惩罚。”中国政府于1990年8月29日正式签署该公约,并经全国人大批准,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既然“家长”一词含有对孩子不平等的成分,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应拒绝使用这一称谓。其实,将“家长会”改为“学生父母会”,将“家长学校”改为“父母学校”,将评选“优秀家长”改为“优秀父母”,在语言表达上更为准确、规范。据说,在英语里也没有“家长”一词,而只有“父母”。

  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的实质是改变“家长制”观念,是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我的教育建议是:

  时刻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己。不要总是以为孩子生下来就得听你的,似乎总是要让孩子接受“没有我哪有你”的观点,因为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你为你自己犯下的错误找到不正确的解释,因此可能会把自己本可以美好的父母形象“扮演”成孩子眼中的“坏蛋”父母。

  不要仿效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是要与时俱进的,不要一碰到相同的问题就搬用过去父母对待你自己的方法,如“打是亲,骂是爱”,应该尽量使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要考虑孩子的具体特点,考虑信息时代的特点。“原始”的方法可能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是一种专制,会带来痛苦的伤害。

  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有些父母从来不会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可能是由于不习惯,也可能是面子问题,哪怕自己真的错了,也只是给自己找一些借口。久而久之,孩子从你身上学到的可能就是一出了错就找理由,“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也是这样一个结果。其实,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
 
有信任才有教育 
 
 
 
  2006年04月12日13:5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建立起信任,是一个人能不能愉快地生活,能不能获得幸福的重要基础。记得有一个游戏叫背摔,是一个培养人相互信任的训练项目。在游戏中,每个人站在一米六的高台上,把你的手捆住,人要向后仰,直挺挺地倒下去,下面有人排着队伸手把你接住。这是一个很安全的项目,但一个人感到最可怕的动作就是身子往后仰,能让人接住的话,就是以一种完全信任的心态才能做到。偶尔有的人没有被接住,摔到地上了,最大的原因就是不信任别人,一害怕,身子就会不自觉地扭曲、僵硬,姿势不对,所以就失败了。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信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父母,真正相互平等有效地沟通也才会开始,真正的教育才会开始。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不信任,直接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也就加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理解。不论什么原因,如果对孩子不能怀有信任的态度,如果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教育不仅没有正效应,反而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心理,最终使家庭教育一败涂地。

  有的父母常常跟我抱怨说,当孩子受到委屈,或者受到伤害,他跟别人说都不会跟我们说。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了,如果你是他信任的人,他才会在很关键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都会跟你说,如果孩子不信任你,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了?孩子们最初的纯真都消失了吗?我们做父母的有责任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常常这样训斥孩子:“你要能学习好,太阳就从西边升起来了。”“你这样的孩子,将来就是进监狱的料!”这些尖刻的议论,对孩子稚嫩的心灵来说,无异于刀割。这样的话语伤害直接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很可能让孩子一辈子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有时感慨,人世间一大悲剧就是父母与孩子不知心,明明是最亲的,却不是最近的,作为父母会感到伤心,其实孩子心里也不好受。

  父母觉得与孩子很难沟通,甚至根本就无法沟通,事实上这也许并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最初的心扉是向父母敞开的,可是父母的抱怨、责骂、不理解却成了那扇门紧闭的动力。如果父母终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那所有的“语重心长”终究都是一种无奈的说教。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从信任中产生的动力。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考试考了59分不敢回家,去找老师,可班主任在开会,他在那儿等着。等老师开完会后,他就黏上老师。老师很奇怪:“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他说:“我不敢回家,今天回家我就死定了。”老师问:“怎么啦?”孩子答道:“爸爸说了我要是考试不及格,他会打断我的腿,你看我考了59分回家不是死定了吗?”老师皱起眉头说:“那可怎么办呢?”这个孩子突然说道:“老师!您能不能借我几分呢?”老师一听十分惊讶,心想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从来没有同学跟我借分。幸运的是这位老师很有智慧,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一个机会,便对孩子说:“你借了分能还我吗?”没想到孩子说:“我保证一定还您!”老师看着这个孩子的表情非常诚恳,说道:“老师相信你是一个说话算话的孩子,好吧!老师今天多借给你几分,借你六分。”老师大笔一挥成了65分,这孩子轻松愉快地回家了,避免了一场暴打。第二天这个孩子来上学见了老师就像见了铁哥们一样,觉得老师跟他特别亲,学习就特别努力,不会就问,作业好好写。你说一个小学生只要是这么学习成绩能不好吗?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当然如果是赶上中考高考,那分是不能借的,借了就不公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那么地重要,平时的测验如果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我认为给孩子以信任作为力量,恐怕要比评判分数重要得多。

  所以我常常告诉父母们,要特别记住这一点:永远相信你的孩子,因为有了信任就有了最好的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纽带。这不是一句空话,这也是我对女儿教育的成功经验。

  女儿在放弃了进重点中学的机会,选择了以学习日语为特色的学校后,并非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她曾经写道:

  “我听别人讲:学英文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学日文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意思是学英文是越学越容易,学日文则越学越难,这句话可真是说到我们这些学日语的人的心坎里去了。”

  的确如此,女儿学了几年日语之后,也时常流露出畏难情绪。这时,我没有给她任何训斥,而全都是鼓励。

  “孙冉,你的日语发音真好听!”

  “孙冉,我听你和妈妈用日语对话,真是一种享受!”

  “孙冉,这么复杂的日语,你都能流利地说出来,真了不起呀!”

  “孙冉,你能帮我给日本朋友打个电话吗?你一定行!”

  我发现一个规律,大人越夸孩子好,孩子的状态越好。女儿不但很少畏难了,并且渐渐成为学校里的日语尖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